社會認同理論: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Rae041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调整参考来源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15-06-26T18:05:45+00:00}}
{{refimprove|time=2015-06-26T18:05:45+00:00}}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為Tajfel在1970和1980年代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將社會認同定義爲:“個體認識到他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為Tajfel在1970和1980年代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將社會認同定義爲:“個體認識到他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会认同是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自相关社会群体的感知成员身份。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和John Turner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最初提出的一样,<ref name="Turner & Reynolds (2010).">{{cite book|author1=Turner, J. C. |author2=Reynolds, K. J.|year=2010|chapter=The story of social identity|editor1=T. Postmes |editor2=N. Branscombe|title= Rediscovering Social Identity: Core Sources|publisher=Psychology Press}}</ref>社会认同理论引入了社会认同的概念作为解释群体间行为的一种方式。<ref name="Tajfel & Turner (1979).">{{cite book|author1=Tajfel, H. |author2=Turner, J. C.|year=1979|chapter=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editor1=W. G. Austin |editor2=S. Worchel|titl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pages=33–47|location=Monterey, CA|publisher=Brooks/Cole}}</ref><ref>{{cite book|author1=Tajfel, H. |author2= Turner, J. C.|year=1986|chapt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群体间行为的社会认同理论|editor1=S. Worchel |editor2=W. G. Austin|title=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间关系心理学|pages=7–24|location=Chicago, IL|publisher=Nelson-Hall}}</ref>社会认同理论被描述为一种基于感知到的群体状态差异,感知到的[[合法性]]和状态稳定性的稳定性以及感知从一个群体迁移到另一群体的能力的理论来预测某些群体间行为的理论。这与“社会认同理论”一词用于指代[[人类社会]]自我的一般理论形成对比。而且,尽管一些研究者已经如此对待它,社会认同理论从未打算成为社会分类的一般理论。正是由于对社会认同理论范围有限的认识,约翰·特纳及其同事才以自我归类理论的形式发展了堂兄理论,正是基于对社会认同理论的洞察力来实现的。对自我和群体过程进行更一般的描述。<ref name="Postmes, T. & Branscombe, N. (2010)">Postmes, T. & Branscombe, N. (2010). "Sources of 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的来源". In T. Postmes & N. Branscombe (Eds). ''Rediscovering Social Identity: Core Sources重新发现社会身份:核心来源''. Psychology Press.</ref>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组织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只要它能够改变其对群体的知识和情感依恋所产生的自身身份或部分自我概念。<ref name="Tajfel & Turner (1979)." />

==发展==
[[File:Photo_of_William_Graham_Sumner.jpg|thumb|upright|150px|right|社会科学家 [[William Graham Sumner]]]]
[[File:Henri Tajfel.jpg|thumb|社会生物学家 [[Henri Tajfel]]]]


==理論==
==理論==

2021年3月27日 (六) 09:56的版本

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為Tajfel在1970和1980年代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區分了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將社會認同定義爲:“個體認識到他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社会认同是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自相关社会群体的感知成员身份。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和John Turner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最初提出的一样,[1]社会认同理论引入了社会认同的概念作为解释群体间行为的一种方式。[2][3]社会认同理论被描述为一种基于感知到的群体状态差异,感知到的合法性和状态稳定性的稳定性以及感知从一个群体迁移到另一群体的能力的理论来预测某些群体间行为的理论。这与“社会认同理论”一词用于指代人类社会自我的一般理论形成对比。而且,尽管一些研究者已经如此对待它,社会认同理论从未打算成为社会分类的一般理论。正是由于对社会认同理论范围有限的认识,约翰·特纳及其同事才以自我归类理论的形式发展了堂兄理论,正是基于对社会认同理论的洞察力来实现的。对自我和群体过程进行更一般的描述。[4]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组织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只要它能够改变其对群体的知识和情感依恋所产生的自身身份或部分自我概念。[2]

发展

社会科学家 William Graham Sumner
社会生物学家 Henri Tajfel

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類的社會行為受到他人的行為和當代的社會標準而異。

歷史背景

20世紀20年代末,集體主義的觀點幾乎從主流社會心理學中消失,與此同時,第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正式聲明發報中,Tajfel寫了對當時的社會現象的看法:

「在罷工行動中使我們了解到社會分類仍然是一個浮擺不定的概念。社會行為與社會分類並沒有直接明確的連結。而怎樣的社會分類又會較突出或不顯著?到底什麼樣的社會現況促使這個情形呢?通過階級制的社會分類,導致社會氛圍不佳,使得大眾感到他們是在與其他群眾長期衝突,而大眾的心理轉變,也會因為穩定的社會制度到不穩定的社會制度而起著變化。

因此,在部分社會認同理論反映了大眾對重建一個更集體的自我和社會群體的社會心理願望。」

參考資料

政大機構典藏

  1. ^ Turner, J. C.; Reynolds, K. J. The story of social identity. T. Postmes; N. Branscombe (编). Rediscovering Social Identity: Core Sources. Psychology Press. 2010. 
  2. ^ 2.0 2.1 Tajfel, H.; Turner, J. C.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W. G. Austin; S. Worchel (编).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Monterey, CA: Brooks/Cole. 1979: 33–47. 
  3. ^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群体间行为的社会认同理论. S. Worchel; W. G. Austin (编).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间关系心理学. Chicago, IL: Nelson-Hall. 1986: 7–24. 
  4. ^ Postmes, T. & Branscombe, N. (2010). "Sources of 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的来源". In T. Postmes & N. Branscombe (Eds). Rediscovering Social Identity: Core Sources重新发现社会身份:核心来源. Psycholog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