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寂 (金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2014年3月1日 (六) 23:03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寂(1128年—1194年)元老,號拙軒,薊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人。金代文學家。

先世為大名莘縣(今山东省莘县)人,父王礎官至河南歸德府判官[1],兄王采為修武校尉。王寂少穎悟,天德三年(1151年)進士[2]。歷官祁縣令,二十二年冬,由户部侍郎被黔守蔡州,明昌初年召还,任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官至中都路都轉運使。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八月,河决卫州堤,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貶为蔡州防御使

《中州集·王都运寂》(小传):“兴陵朝,以文章、政事显。”。1175年游覺華島(今菊花島),並留下的詩句。著有詩文集《拙軒集》6卷、《北遷錄》等,明代尚存,清已佚,清人有輯本。

注釋

  1. ^ 《全遼金詩》:“先君諱礎,字鎮之,姓王氏,大名莘人也”
  2. ^ 《中州集·卜都运寂》(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