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魯道夫留言 | 贡献2015年6月6日 (六) 01:09 (張伯玉在宋史無傳,應出自三山志)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张伯玉平話字Diŏng Báik-ngṳ̆k),字公达,建安(治今福建建瓯)人。

豪放嗜酒,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守陈州司户参军。景祐元年(1034年),登书判拔萃科。康定、庆历间,在吴郡(今苏州)擔任从事。历官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节度判官,知并州太谷县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荐于朝廷任职[1]。嘉祐初年,召为侍御史。嘉祐三年,因忤宰相陈执中曰:“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离京前,仁宗赐银钱五万。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治平元年(1064年),移知福州,夏天酷热难耐,遂令编户浚沟七尺,種植榕樹,後來呈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2]。官终检校司封郎中。熙宁初年卒。著有《蓬莱诗》二卷[3]

注釋

  1. ^ 《范文正集》卷一八《兴趣张伯玉应制科元》
  2. ^ 《三山志》
  3. ^ 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