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相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fredo ougaowen留言 | 贡献2016年2月2日 (二) 03:2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巴利文與梵語लक्षणlakṣana,或nimitta),又譯示相,佛教術語,字面意思為外形、形象、特徵與屬性等,源自古印度哲學,指能表現於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徵。其意義接近於古希臘哲學中的現象

字義

梵語lakṣana,與其同義字nimitta,意指事物的外顯特徵。在梵文與巴利文中,相可以用來指人的長相與外形,例如佛三十二相;可以用來指占卜時觀察到的某些跡象,如吉相與凶相。在佛教中,「相」是法自身所具備的,能被六根六識所認識的特性[1]

用這個名詞可以形成其他的複合名詞,如空相(śūnyatā-lakṣaṇā)、自相共相。反義詞為無相(animitta)。

概論

註釋

  1. ^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5:「大慧!此中相者,謂: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