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拿来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17年9月27日 (三) 06:59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1.5.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拿来主义一说,最初来源于1934年6月7日鲁迅发表于《中华日报·动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如何选择和取舍,于当时中国流行的闭关主义全面西化的不同呼声;鲁迅主张,既非被动地被“送去”,亦非不加分析地“拿来”,而是通过实用主义的观点选择性的“拿来”。

2012年2月24日,前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說,民進黨的許多主要領袖常在不求甚解,採取拿來主義在不同路線中前後搖擺;至於中央黨部、立法委員、縣長、市長之間各行其是、甚至唱反調的,就更不用說了;「長期下來,使得國內外尤其是國際的信賴感根本建立不起來」[1]

参见

  1. ^ 林濁水. DPP的轉型問題. 台灣新社會智庫. 2012-02-24 [2016-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