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總督府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默然留言 | 贡献2017年12月27日 (三) 06:12 (使用HotCat已移除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政治; 已添加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法律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總督府令台灣日治時期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法源則來自日本帝國議會頒布的六三法

簡介

1896年適用於台灣的六三法,其第一條就開宗明義闡明「台灣總督在其管轄區域內,得制定具有法律的效力之命令。」以行政觀點來看,為屬於委任立法的一種,也就是日本國委任授予台灣總督府頒布法律命令的權力。

總督府令於六三法適用的1896年-1906年成為台灣所有法律的代名詞。幾乎所有行政,立法,司法運作的法源全部都來自總督府令。雖說依六三法規定,此階段總督府令需由台灣總督府評議會通過,但為總督府成員所組成的評議會,對總督府令毫無制衡效果。

1907年三一法通過,明定總督府令不得與本國法律牴觸,此法稍稍限制總督府權力。俟1922年法三號頒布,該法則規定總督府令只具有法律補充的地位:「只有在台灣有需要,而本土沒有這種法律,或台灣的特殊情況,本土的法律不適合施行於台灣的情形下,才採用制定律令的辦法。」

參見

六三法

三一法

法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