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紅包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紅包場当前版本,由默然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18年1月29日 (一) 06:27 Cat-a-lot:分类间移动:从Category:臺灣娛樂Category:臺灣娛樂場所。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紅包場是一種臺灣歌廳形式,多分布於台北市西門町徒步區的漢口街、峨眉街、西寧南路上。

每逢紅包場歌手有特殊慶祝活動時,經常有熟客會贈予花海,以展現排場

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針對由中國大陸來臺的軍官、軍眷,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立。一開始並無「紅包場」的稱呼,因為後來有聽眾為了鼓勵自己喜愛的歌手,會直接將金錢包在紅包袋中,上前獻給演出中的歌手;漸漸的,這類型的歌廳,被稱為紅包場。

早期紅包場演唱的曲目多是1920-1950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例如〈天涯歌女〉、〈舞衣〉、〈蘇州夜曲〉、〈秋水伊人〉等,聽眾也多屬於年紀較長的老兵。歌廳為了招徠客人,會為歌手另外取個「小周璇」、「小白光」等稱號,歌手也會刻意模彷當時歌手的演唱方法。

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和聽眾的轉變,曲目也由上海時期轉為1950-1970年代在臺灣、香港等地的流行歌曲,例如〈神祕女郎〉、〈情人的眼淚〉、〈意難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問白雲〉、〈甜蜜蜜〉。歌手的舞台肢體動作也較以往活潑,觀眾從過去的外省籍老兵,漸漸成為台籍中年男性居多,因此歌手的藝名選擇,也早已經跳脫上海時代的風格,近年來除了洋化以外,言情小說式的夢幻感藝名,也陸續成為歌者們的選項。

紅包場的消費不高,歌手多穿著華麗的禮服,舞臺上下交流互動熱絡是紅包場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