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北極企鵝觀賞團留言 | 贡献2018年6月13日 (三) 04:32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李連春(1904年1月10日—2001年8月19日),臺灣臺南人,活躍於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的臺灣米糧界,是臺灣近代糧政重要人物[1]

李連春在1904年1月10日生於大日本帝國臺灣殖民地鹽水港廳下茄苳北堡,其家族世代務農。李連春於1920年畢業於菁寮公學校(今臺南市後壁區菁寮國民小學),畢業後曾於白河公學校擔任工友,後赴內地留學,1923年畢業於神戶商業職業學校,並於畢業後在加藤株式會社嘉義支店擔任職員。1938年始擔任總督府米穀局顧問,且兼任台北州米穀納入組合參事和事業部長和臺灣農業會第二任部長,深耕糧政界。[2]

臺灣光復後,李連春於1946年接任臺灣省糧食局副局長,後更升任局長。1949年,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第二次中國內戰中失利,中央政府遷臺辦公,大量軍民隨之移入,糧食供應漸趨緊繃。李連春制定糧食增產計畫,並順利解決危機。其糧食局局長任期長達24年[3]

參考來源

  1. ^ 王涵平. 南市第十八處歷史名人故居 李連春故居掛牌.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4-10 [2018-04-14]. 
  2. ^ 李連春.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8-04-14]. 
  3. ^ 劉志偉. 牛車上的不倒翁. 蘋果日報. 2013-11-01 [2018-04-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