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銖半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19年11月28日 (四) 15:38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铢半两,汉代半两钱的一种,铸行与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间。

四铢半两钱的文为“半两”,重四铢,因而得名。每枚四铢半两钱直径为23-24毫米,重2.5-2.8克。

历史

汉代文帝时,经济有所稳定,始铸造四铢钱,并允许民间私铸。《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铢钱”,《食货志》记载:“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1]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一个竹筒内有101枚半两钱、一件“称钱衡”和一件圆形砝码。称钱衡上有墨书文字:“十取择,轻重衡。及弗用,劾论罚:徭里家,十日正。为市阳户人婴家称钱衡。以钱为累刻,曰四朱。两端口黄律。”根据衡杆文字释读可知,同时出土的半两钱为四铢半两钱。

参考

  1. ^ 文帝铸四铢半两钱(图).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