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场

坐标36°04′26.2″N 120°18′55″E / 36.073944°N 120.31528°E / 36.073944; 120.3152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lenkong11留言 | 贡献2020年8月30日 (日) 14:2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青岛市场
青岛市场,约1925年
別名公立市场、劝业场、人民市场
概要
地點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市
地址市场三路41号
起造1917年
竣工日1918年12月
拆除日1993年12月9日
技术细节
层数2层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可能是)三上贞


青岛市场又称青岛鱼菜市场,曾用名公立市场劝业场青岛人民市场,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市场三路41号的一栋商业市场建筑,建于1917至1918年,曾长期为青岛市区内的重要商业市场。1993年拆除[1]

历史

建成之初的青岛市场
开业后的青岛人民市场,匾额为时任青岛市副市长张公制所题写

日本于1914年11月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其中第一期工事包括在大鲍岛观象山以北建设新市街“新町”,第一期工事第18号项目即为在新町新修筑的市场三丁目(今市场三路)北侧建设一座市场大楼。市场于1917年开始建造,1918年12月竣工[2]。工程耗资19万元,设计者可能是青岛民政署土木课建筑师三上贞。建成后的青岛市场是青岛市最大的商业市场。市场一楼商户主要经营鱼肉菜果等农产品,二楼主要经营洋货、日用百货等商品[3]。同时日本人设立市场组合,设组合长、副组合长、顾问各1人,均由日本人担任;另有评议员20人,日商16人,华商4人。市场建成后不久,其东侧增设露天市场[4]

1922年12月青岛回归时,市场一楼有华商45家、日商18家,二楼有华商5家、日商55家,露天市场华商27家、日商18家。1923年11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接收市场,改称公立市场,另挂“劝业场”门牌。设立市场公会,会长由中国人担任,副会长由日本人担任,中日双方各推举评议员12人[4]。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青岛市内曾新建多座市场,该市场因邻近商业街区,仍保持其重要地位。梁实秋在《忆青岛》中提到: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侨被遣返,市场完全由中国人管理。1951年9月改称“青岛人民市场”[7],一楼为人民市场菜店,二楼为国营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后扩建为综合百货商场,露天市场的平房改建为居民楼[4]。1993年12月9日,市场大楼被爆破拆除[5]。原址建设青岛人民商厦,1994年7月23日开工,1996年9月30日竣工[8]。数年后人民商厦倒闭,改建为银河金星大厦,楼内开设青岛韩国城。

建筑特色

市场三路与青岛市场

青岛市场位于市场三路市场二路旅顺路阳谷路合围成的街区内,南临市场三路,为一栋日本仿西式风格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平面呈“口”字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2]。正立面五段式展开,中段与两端分别设入口,檐口起三角形山墙,中央设一高31.7米(一说34米[5])的钟楼,墙面以粗面花岗岩条石窗套装饰[4]

相关条目

注释

  1. ^ 实为“大窑沟”。有说法认为梁实秋以为其地名源出与妓院有关而有意避讳[5]

参考资料

  1. ^ 李明 窦世强. 《画说青岛老建筑》.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43631342. 
  2. ^ 2.0 2.1 徐飞鹏 张复合 村松伸 堀内正昭.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ISBN 7-112-01483-2. 
  3. ^ 组图:市场三路消失的老建筑. 青报网. 2016-05-03 [2018-01-30]. 
  4. ^ 4.0 4.1 4.2 4.3 青岛市史志办. 青岛市志·商业志·商贸市场与商业中心·综合市场. 青岛市情网. 
  5. ^ 5.0 5.1 5.2 王栋.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6. ^ 梁实秋,《忆青岛》
  7. ^ 珍妮. 50年代青岛大事记. 青岛财经网. 2014-11-05. [永久失效連結]
  8. ^ 曾宪明 马克增, 青岛人民商厦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技术》 (北京), 1996年第03期, ISSN 1002-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