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6日 (三) 06:14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开展的。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2007年4月至9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10月至2009 年12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1]

普查的范围是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6大类59个小类文物。[2] 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1]

此次文物普查是继1956年和1981年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3]

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委员陈至立担任。[1]

截至2008年7月31日,全国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23480处,其中复查48222处,新发现文物75258处。[4]

2011年底普查基本结束后,在新发现的文物中经遴选、推荐,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组织评选,最终以投票方式选出的100项文物,被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