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釉裡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0日 (日) 10:46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釉裡紅(中國紅瓷)在晚唐已有出現雛形,元代發揚成熟,江西景德鎮創燒的一種瓷器釉彩以氧化銅在瓷胎上彩繪,再塗一層透明釉,以高溫還原焰燒成,呈紅色光潤柔和。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宣德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到了清康熙年间制造工艺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青花釉里红等。[1]

紅瓷難題在於爐溫必須恆常保持在1450℃上下,犯錯區間極少,且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所以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所以古今成品稀少價格高昂不下,近代1990年代後透過電腦化恆溫燒爐和加入和若干稀土元素,中國才研發出真正大紅色的紅瓷,並可以量產,從而開始在民間普及。

参考文献

  1. ^ 醴陵紅瓷史, 2005 吳天嘯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