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1日 (一) 12:35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陸軍二級上將 陳守山
第12任國防部副部長
任期
1990年5月—1991年6月
部长陳履安
前任郭宗清
继任莊銘耀
第6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兼臺灣軍管區司令部司令
任期
1981年12月1日—1989年12月4日
前任汪敬煦
继任周仲南
第1任陸軍八軍團司令
任期
1979年7月1日—1981年6月30日
前任首任
继任朱致遠
第6任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
任期
1978年7月1日—1979年6月30日
前任張振遠
继任末任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21年2月20日
日治臺灣臺北州
逝世2009年7月2日(88歲)
臺灣臺北市
籍贯臺北市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1年-1937年)
 中華民國(1937年-2009年)
军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时间1938年-1991年
军衔 二級上將
学历
经历

陳守山(1921年2月20日—2009年7月2日),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為第1任陸軍八軍團司令、第16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兼臺灣軍管區司令部司令、第12位國防部副部長,是第一位臺灣籍(半唐山[1]出身、實際擔任過上將的軍事將領[註 1]。擔任總司令長達八年,為中華民國國軍歷任臺灣警備總司令中任期最長者。

家世

陳守山曾祖父陳澤栗,為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溪美鎮蓮塘村人,追隨李春生來台灣做茶業生意,在日治時期,其家族取代李春生的地位,成為台灣最大的茶行,來往於福建、台灣與日本之間貿易。其祖父陳天椿,人稱台灣村,祖母洪好娟。其父名陳清昆,又名忠泉,人稱台灣泉,母名周早娟。

陳守山少年時隨父母返回福建,就讀於南安縣溪美鎮蓮塘村小學。後隨祖父經商去廈門同文高中就讀[2]。迨抗戰軍興,焚日本護照明志,從戎於福建省保安幹部訓練所第一期,1938年畢業即參與抗戰。

軍旅生涯

陳守山在抗日戰爭時,率部攻克南日島,於福清戰役中遭敵逆襲,負傷昏迷,幸兩部屬背負脫險,對袍澤患難之義感念不忘。

來台後歷任陸軍新兵第三訓練中心指揮官、預四師、第51師師長、警備總部東警部司令、第二軍軍長政戰學校校長總政戰部執行官、陸訓部司令、第八軍團司令與陸軍副總司令等要職。

蔣經國為改善“警總”形象,提升台籍將領陳守山出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並晉升“陸軍二級上將”,開啟臺籍上將之先例[3]。做為臺籍將領中的第一位上將,陳守山的受拔擢,對其他臺籍軍官政治地位有帶動提升的效果。

於1981年12月1日至1989年12月4日,出任長達八年的警備總司令部司令兼臺灣軍管區司令[4],為國軍歷任最長司令職之人,卸任後接任國防部副部長至屆齡退伍,並續聘為國策顧問。

陳守山於2009年7月2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88歲。

家庭

其女陳安瀾、陳安慧、陳安琪、陳安靜。

參見

註釋

  1. ^ 1945年逝世的鄒洪在死後獲追贈上將階級,因此是名義上的第一位臺籍上將。

參考資料

  1. ^ 歷史流變看臺灣百年文化發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7., 文化快遞,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 ^ 永春小估南山陳氏宗親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陳守山上將家史傳奇 [2013年1月23日]
  3. ^ |蔣經國接見警備總司令陳守山–總統府[永久失效連結]
  4. ^ 歷任首長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12-31. 後備指揮部 [2013年1月23日]
前任:
汪敬煦
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
1981年12月1日-1989年12月4日
繼任:
周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