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ats&Pan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3日 (三) 01:2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紅檜
紅檜
(圖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松柏门 Pinophyta
纲: 松柏纲 Pinopsida
目: 松柏目 Pinales
科: 柏科 Cupressaceae
属: 扁柏属 Chamaecyparis
种:
紅檜 C. formosensis
二名法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紅檜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是柏科扁柏屬大喬木,又稱台灣紅檜、松蘿、薄皮、水古杉、台灣花柏。1896年11月,竹山撫墾署齊藤音作夥同林學博士本多靜六組團搶攻玉山,誤登最難攻頂的玉山東峰,當時係取道東埔觀高八通關,因而本多氏也帶回植物採集史上,第一份紅檜標本,且運至日本東京帝大,由松村任三教授以「福爾摩沙」拉丁語化,於1901年命名為台灣紅檜。然而,本多靜六也成為第一位主張開採檜木林的日本學者,十餘年後的1910年,阿里山區正式伐木集材[1]。由於人類的濫伐,已經成為瀕危物種。與日本花柏為近緣種。

形态

  • 常绿大乔木。
  • 幹皮灰紅色至紅褐色,縱向淺溝裂,長片條狀剝落,有時具方形鱗片;外皮纖維質,斷面深紅褐色;新生周皮極顯著,鮮紫紅色;內皮纖維質,緂紅色,刀削後漸變為橘黃色。
  • 葉先端漸尖形成銳形,中葉橫斷面船形,中肋兩面凸起,側葉則為V形。
  • 毬果橢圓形,長7~9毫米,鱗片10~13;每一果鱗有種子1~2。
  • 幼苗有多數長約1cm之線形初生葉遺留苗莖。

分佈

  • 本種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全島山區皆曾有分布,常與台灣扁柏形成混交林:分布最低至海拔1,050m(台灣北插天山),最盛處在海拔1,800~2,500m間,已知最高齡為4100歲的眠月神木。由於檜木為上好的木材,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皆大量開發檜木林,其中日治砍伐材積最大的一年為1942年,達48萬9728立方公尺[2];1945年後至1991年正式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之前,國民政府檜木生產最高的一年為1964年,達40萬2440立方公尺[3]。因飽受長期伐木開發,天然紅檜巨木所剩稀少,巨木林群幾乎已被砍伐殆盡。目前所見的紅檜巨木,多是在林場之中,當時被認定生長不良、不利於開採或時間不足等其他因素未被砍伐的樹材。

其它

  • 阿里山神木鹿林神木赫威神木皆為本種。
  • 生長緩慢,比較於扁柏樹性偏陽,佔台灣針葉樹材蓄積之第二位,為主要造林樹種之一。
  • 心材帶淡紅色罕黃色(所謂「反種紅檜」),無辣味,優良之建築加工用材。
  • 是建材中木質最優者,被列為一級木材,其他同等之樹材為:扁柏紫杉花紋樟樹,有著連紅豆杉都無法比擬價值。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來源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松蘿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