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初始质量函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1日 (一) 13:28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始质量函数(缩写为IMF)是同一个星族中单位体积内新形成的恒星的相对数目在质量上的分布,是恒星形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初始质量函数首先是由埃德温·萨尔皮特在1955年引入的[1],他将大于1倍太阳质量的初始质量函数写为

其中是恒星质量,是单位质量内新形成的恒星的数目,上式也称为萨尔彼得方程。1979年Glenn E. Miller和John M. Scalo给出了1倍太阳质量以下的初始质量函数[2],称为Miller-Scalo初始质量函数。

延伸閱讀

参考文献

  1. ^ Salpeter, E.E., 1955, Astrophysical Journal, 121, 161. NASA ADS
  2. ^ Miller, G. E., Scalo, J. M., 1979,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41, 513. doi:10.1086/190629 NASA ADS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