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巴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巴赫)当前版本,由Kcx36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2年3月1日 (二) 11:25 Cat-a-lot:分类间移动:从Category:巴赫作品Category:巴赫协奏曲。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德語:Konzert für 2 Violinen d-Moll),作品號BWV 1043,是其三首同類型作品之一,亦是當中最廣為人知者[1]

緣起

[编辑]

作品1043被認為寫作於巴赫在克滕的六年期間(1717–23),然而具體的完成年份不詳[1]。同時期完成的作品還包括了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 當時巴赫擔任宮廷樂長(fürstlicher Kapellmeister),他的工作內容有相當多對協奏曲的需求,如此的推測實屬合理。但晚近的研究也顯示,包括作品1041、作品1042在內的三首協奏曲,也很有可能是巴赫在莱比锡的時期所創作,不過最晚並不會超過1730年左右。作品1043的獨奏小提琴手稿,與其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另外一些作品以及巴赫作品1041、1042被後人一同發掘,並於1874年首度出版[a],總譜的手稿則已經散佚。

巴赫的C小調雙鍵盤協奏曲(作品1062,1736年)是改編此作而來[b],此一改編的手稿現亦保存於柏林國家圖書館;當中頗為豐富的線索,為作品1043的重建提供了便利的材料[1]。值得一提的是,似此小提琴-鍵盤之間的改編,在巴赫筆下一般都能「轉換」順利,但作品1062的鍵盤獨奏帶有明顯的「小提琴性格」,此點在巴赫作品中甚是少見[2]

分析

[编辑]

此曲的三樂章體裁,以及插段(episodes)與覆奏段(ritornellos)的清楚分界等特色,皆屬韋瓦第以降的獨奏型協奏曲寫作傳統[c],但其中聲部之間的對話,卡農式的先後互動,則是取自以科瑞里為代表人物的大協奏曲的作品特色。亦即在巴赫筆下,兩類路線有著很好的揉合,進而成為其個人標誌。作曲家本人在初稿上曾經留下「為六聲部而作」(concerto à 6)的想法,據此,將之視為大協奏曲,或更貼近其形式。

在配器上,此曲採巴洛克時期協奏曲的一般配置(弦樂、數字低音──含大鍵琴、低音管等)。此外,與作品1041、作品1042不同處,便在於兩位獨奏小提琴的編制,使得作品1043亦經常被稱為「雙協奏曲」(double concerto)。審視其聲部之間密切的互動,不但和義大利風格濃厚的作品1041顯然不同,和後來的貝多芬布拉姆斯所作的多重協奏曲[d]來對比,更是南轅北轍。

此曲的三個樂章分別是:

  1. 甚快板,cut time 拍子
  2. 不過分的緩板,12/812/8
    拍子
  3. 快板,3/4
    拍子

調性方面,咸認此曲的第一、第三樂章為D小調的看法,在特定樂譜處有不同的主張(詳參考資料節)。

第一樂章

[编辑]

第一樂章的開始便是一闕工巧的賦格段,在巴赫的協奏曲作品中甚是少見(將之置於樂曲開頭的安排)。首先由第二獨奏演奏出主題,第一獨奏繼而以高五度的相同旋律進入(i.e. m.5)。兩者在第一次的插段(m.21)互換角色,由第一獨奏先行演奏第二主題,第二獨奏隨後根據此主題予以模仿。樂團於末了四小節處再次演奏主題,為樂章劃下句點。

此樂章的「速度」標示必須特別留意:中譯為甚快板(vivace)的指示,更多地是指明此樂章的活躍「個性」,而非要求快速。在此同時,即便此樂章為 cut time 拍子記譜(而非較為嚴肅的 common time 拍子),仍須保持不過份快速地演奏。

第二樂章

[编辑]

此樂章的樂團部分僅演奏柔和的和聲,輔以西西里舞曲(siciliano)式的節奏,兩部獨奏則徜徉其上,負責了絕大部分的旋律。此樂章受到歷來的專業、業餘演奏者的一致喜愛,是本曲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樂章[2]

第三樂章

[编辑]

獨奏兩部相互模仿的手法再次重現,且不僅限於插段,獨奏小提琴在覆奏段亦承擔了旋律,同時樂團則輔以短而小的節奏。其中,三連音的元素為此一樂章增添了一些舞曲風味。第三樂章在插段、覆奏段之間緊密連結的筆法,營造了緊湊的聽覺感受,是巴赫作品中所獨有的[1]

最後必須提出的是,巴赫在第二、第三樂章所給定的速度指示,在改編作1062當中又有不同[e],顯見其對不同樂器的性能有著詳實的理解、掌握,並據以分別規範了合理的演奏速度。

軼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該次出版是巴赫作品全集的一部份,作品1043位於全集第21-1集第三首,編者為W. Rust。上言獨奏手稿現幸存於柏林國家圖書館(Deutsche Staatsbibliothek Berlin)。
  2. ^ 巴赫時任「泰勒曼音樂協會」(Telemann-Musikverein)指導職。
  3. ^ 自威瑪時期始,巴赫就有多次改編韋瓦第作品的經驗,雖是為了寫作經驗的累積,但亦確實有效地吸收了韋瓦第風格。
  4. ^ 貝多芬寫有「三重」協奏曲(作品56,為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布拉姆斯則同樣作有「雙重」協奏曲(作品102,為小提琴與大提琴)。
  5. ^ 作品1062的第二樂章記為「行板且弱奏」(Andante e piano),其第三樂章則是「甚快板」(Allegro assai)。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编辑]
  1. ^ 1.0 1.1 1.2 1.3 Von Dadelsen, Georg. Doppenkonzert d-moll - Vorwort (Double Concerto in D minor - Preface). Translated by Roger Clément. Kassel: Bärenreiter-Verlag (TP 284). 1986/88: iii, iv. 
  2. ^ 2.0 2.1 Merian, Wilhelm. Concerto D minor BWV 1043 for 2 Violins and String Orchestra. E. Eulenburg Ltd. (Edition Eulenburg No. 727). 1940. 

樂譜

[编辑]
  • Taschenpartitur 284. Kassel: Bärenreiter-Verlag, 1986/88.(按:此版樂譜第一、第三樂章並未記有調號,使其成為「多利安」調式,而非一般認為的D小調/D調)
  • Edition Eulenburg No. 727. E. Eulenburg Ltd., plate E.E. 3817.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