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
唐雎 | |
---|---|
活跃时期 | 战国 |
知名于 | 信陵君的门客、安陵国策士 |
生平
信陵君救了赵国的邯郸之围后,居功自傲,唐雎劝谏他:“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要求信陵君忘记自己救赵的贡献。[1]
韩国和魏国都被秦国攻灭后,魏国境内有一个叫安陵的小附属国侥幸存活。秦王嬴政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国,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与安陵君交换,唐雎帮助安陵君出使秦国,表示不接受秦王的请求。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具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
另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66年,齐、楚联合攻击魏国,时年九十余岁的唐雎去见秦昭王,向秦王说明了魏国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于是秦王发兵解救了魏国。[3]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秦王提及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可见该事件发生时间不早于公元前225年。如果史记中记载的唐雎和《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为同一人,那么唐雎去见秦王嬴政时至少有130岁了;有人因此认为魏国有两个人名叫唐雎。然而,在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时,荆轲无法直接佩剑面见秦王。秦王没有理由在荆轲行刺事件的两年后降低安保措施。有人因此认为《唐雎不辱使命》是后人虚构的。
典故
《戰國策·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