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欖涌水塘
大欖涌水塘 | |
---|---|
Tai Lam Chung Reservoir | |
航拍大欖涌水塘(2015年) | |
坐标:22°22′51.3278″N 114°1′34.8596″E / 22.380924389°N 114.026349889°E | |
行政區 | 香港 |
地區 | 新界 |
區 | 屯門區 |
时区 | 香港時間(UTC+8) |
大欖涌水塘(英語:Tai Lam Chung Reservoir)是香港新界屯門區大欖涌的水塘,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之內,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興建的水塘。由於水塘內有多個散落在不同位置的小島,因而又稱「香港千島湖」[1]。
歷史
[编辑]早於1930年代末期開始,香港政府已計劃於新界西部興建水塘,惟因戰事被逼中斷。1947年,研究繼續展開,並選了大欖涌作為新水塘的位置。但由於戰後百廢待興,未有足夠資金即時展開工程,故要延至1951年港府才宣佈撥款4,000萬,1952年正式開始建造,並於1957年落成。水塘儲水量為45億加侖(約2000萬立方米),並由橫跨大欖涌谷的150呎高主壩,以及3條副壩組成。1956年,受興建大欖涌水塘而受影響的大欖、關屋地村民遭政府徙置到荃灣並成立大屋圍,即現今的海天豪苑。[2]
2014年1月18日,一名青年因為受不住學業壓力,拒絕返回英國繼續學業,失蹤六日之後,有懲教署職員在大欖涌水塘水壩發現其背囊及波鞋,遂通知警方。消防蛙人終在主壩對開17米深的水塘底發現並撈起屍體。[3]
2014年1月27日,香港天文台錄得黎克特制1.8級地震,震央位於大欖涌水塘附近,多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感到輕微震動。[4]
特色
[编辑]在大欖涌水塘興建的同時,水塘範圍被劃為造林區,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以鞏固水塘集水區的建築結構。另一方面,由於興建水塘的山谷內有不少丘陵,水塘建成後便形成一些島嶼,成為該水塘的特色之一。而水塘北部的七渡河河口,更是元荃古道的路段之一,為古時人們來往元朗和荃灣的必經之路。
大欖涌水塘除了收集雨水外,也是收集從中國大陸購入的東江水的水庫之一。另一方面,於昔日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運作期間,大欖涌水塘亦是收集蒸餾後的淡水的地方。
生態
[编辑]大欖涌水塘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的大欖涌河谷,水塘周圍主要是植林區,由於水塘附近的土壤貧瘠及經常受山火影響,為了鞏固水塘集水區的建築結構,故此於1952年開始了植林工作,在水塘附近培植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植物。水塘深淺不一,由於受侵蝕的泥土從山上被沖下,塘底主要為沙泥。水塘的儲水量大,為不同的魚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其中包括具保育價值的魚類如弓背青鱂。
遠足資料
[编辑]- 大欖涌水塘‧遠足路線. 山上行 www.walkonhill.com. 10月15日 [201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7).
參考來源
[编辑]- ^ 大欖涌水塘"港版"千島湖. 港生活 U Lifestyle. [201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中文(香港)).
- ^ 華僑日報. 紀念兩村為建大攬水塘而犧牲大屋圍落成揭幕 護督親臨啓鑰傳達港府德意 讚揚兩村民精神 何傳耀謂兩村獲得安居端賴新界各長官努力. 1956-09-07.
- ^ 失蹤六日 留英生沉屍水塘. 文匯報. 2014年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日).
- ^ 香港地震 大欖涌水塘錄得1.8級. AM730. 2014年1月28日 [2014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