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的含K-T界线岩石。中间的白色黏土层平均铱含量是其他地层的1000倍。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旧名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K代表希腊文的kreta,是白垩的意思。是介于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界线,富含黏土层,大约出现在六千五百万年前。这段期间发生大规模的绝种,包括恐龙和其他的动物族群,都遭受灭绝的命运。

可能原因[编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编辑]

雷达的探测呈现出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边界。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

是一个位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之一。

在70年代晚期,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犹加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这个陨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当时为白垩纪古近纪交接时期。由于该陨石坑的规模与年代,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成因,并造成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1]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撞击事件发生前160万年分裂而成。

德干暗色岩[编辑]

德干暗色岩是在6,625万年前开始爆发的[2],时间是白垩纪末期。在6,600万年前,西高止山脉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爆发。这一连串的火山爆发持续了近三万年之久。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可能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该次灭绝事件灭绝了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生物。

德干暗色岩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熔岩地形,被估计最大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印度的一半面积,而后经由侵蚀作用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大小。目前所能直接观测的熔岩面积约为51.2万平方公里

此次火山爆发所喷出的气体,造成了气候变动,大气温度曾下降2°C[3]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Bakker interview. "Does the [impact theory] explain the extinction of the dinosaurs? There are problems..."
  2. ^ "What really killed the dinosau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nnifer Chu, MIT News Office, 11 December 2014
  3. ^ Royer, D. L.; Berner, R. A.; Montañez, I. P.; Tabor, N. J.; Beerling, D. J. CO2 as a primary driver of Phanerozoic climate. GSA Today. 2004, 14 (3): 4–10. ISSN 1052-5173. doi:10.1130/1052-5173(2004)014<4:CAAPDO>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