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吐鲁番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吐鲁番历史中国西北吐鲁番盆地的历史。

上古

[编辑]

生活于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讲印欧吐火罗语的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师(后称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由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的反复争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和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姑师改称车师,臣属于西汉王朝。车师以博格达山南北形成车师国。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车师。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救援,汉兵败归。汉征和四年(前89年),汉又派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领车师,派四千骑兵在此屯田。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与乌孙联兵从东西夹击匈奴,车师屯田匈奴兵惊惧逃走,车师又属汉。之后车师王与匈奴联姻,汉又失车师。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侍郎郑吉率兵攻占车师交河城,派驻士兵300人屯田车师。匈奴派兵再次争夺。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汉放弃车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匈奴日逐王率众降汉。车师之地随之归属汉朝。这五次重大的车师之争,史称“五争车师”。西汉在统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1]。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已校尉,驻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咸帝阳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驻高昌壁(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车师前国已全部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城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后,匈奴围攻车师,匈奴与汉朝又反复争夺,戊已校尉随之几经撤回、恢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攻克车师。延光三年(124年),复置戊已校尉。[2][3][4][5]

中古

[编辑]

许多汉人和粟特人在后汉时代定居在吐鲁番,使用汉字的最古老证据是在吐鲁番的一份可追溯到公元273年的文件中发现的。魏晋时期,为了躲避中国内地战乱,众多内地的汉族人口移往高昌,与当地土著融合。晋朝戊已校尉仍设在高昌。西晋灭亡后,凉州(今甘肃武威)建立了前凉。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王张骏攻占高昌,擒获叛将戊已校尉赵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县。隶属沙州(今甘肃敦煌)。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灭前凉。高昌郡属前秦、隶属凉州。东晋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讨龟兹(今库车)的前秦大将吕光入破伊吾关、攻占凉州。后凉建立后,高昌、车师前国属后凉。太元十八年(394年),吕光遣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东晋安帝隆安一年(397年),后凉建康(今甘肃酒泉西南)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占据高昌。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立西凉,在高昌设郡。车师前国臣属西凉。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公元420年,北凉主沮渠蒙逊攻灭西凉,高昌易主北凉,车师前国向其称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阚爽自立为高昌太守。北凉残部西奔鄯善(今若羌县境)。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凉王。并西攻车师前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前部王伊洛随魏军西征,留子歇守国。沮渠安周与柔然联兵围攻车师前国交河城,车师兵败,西奔焉耆,车师前国亡。[6]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杀高昌王,高昌人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城为国都,建立了一个汉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昌人立张孟明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杀张孟明,另立马儒为王。公元501年,高昌人杀马儒而立麹嘉为王。麹氏高昌王国曾先后依附于柔然、高车、突厥,臣服于北魏、西魏、周和隋,并受其册封。王国建置为郡,县、城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从阚伯周开始,吐鲁番进入高昌王国时期。高昌王国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苏、永安、无半、盐城、柳婆、始昌、林、新兴、龙泉、安昌、酒泉、威神、横截14县;高宁、临川、宁戎、永昌、诸城、笃进、东镇7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断西域通道。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派吏部尚书候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师伐高昌。平定高昌后,设西昌州,改为西州,实行县(乡)、里制,下辖五县。高昌县、柳中县、交河县、天山县(今托克逊县境内)、蒲昌县(今鄯善县境内)。唐置西州的同年,设安西大都护府于交河城,以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安西大都护府领辖22个都督府,118个州。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护府迁至龟兹。唐永徽元年(651年),复撤回西州。唐显庆三年(658年),再次迁龟兹。西州改置为西州都督府。唐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放弃安西四镇,退守西州。唐昌元年(689年)安西大都护府复移至西州。唐长寿元年(692年),又迁于龟兹。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置天山军于西州境。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西州原建置。唐贞元六年(790年),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今吉木萨尔),吐蕃占北庭。随后,攻占西州。[7][7][8]

近古

[编辑]

803年,回鹘汗国从吐蕃手中夺取高昌,然而回鹘汗国在蒙古的首都于840年被柯尔克孜人洗劫,导致回鹘人大规模迁出蒙古并分散到甘肃和中亚,许多人移入了吐鲁番。唐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建立以高昌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国都高昌城。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后为西辽所控制,末代国王于1284年离开吐鲁番地区前往哈密寻求蒙古人的保护,但当地的回鹘佛教统治者仍然掌权直到1389年。15世纪初明朝使节陈诚由陆路到访此地,在他撰写的《西域番国志》中描述了吐鲁番的佛像和寺庙。1420年,从赫拉特到北京途中途经吐鲁番的帖木儿特使吉亚特·阿尔丁·纳卡什报告说:“该市的许多居民都是“卡菲勒”,他参观了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寺院,里面有一尊释迦牟尼的雕像,还声称许多吐鲁番人“崇拜十字架”(基督徒)”。但到了15世纪下半叶,被察合台汗国征服的该地区已经伊斯兰化。[9][10][11][12]

近代

[编辑]

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在瓜州,以额敏和卓属民编立吐鲁番扎萨克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平定准噶尔,控制吐鲁番地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额敏和卓率部迁回鲁克沁(今鄯善县鲁克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封额敏和卓为郡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置辟展(今鄯善县城)办事大臣及同知,隶甘肃布政司。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今鄯善县城)、吐鲁番城(今吐鲁番市东南)、鲁克沁、色更木(今胜金)、哈喇和卓、托克逊。办事大臣驻辟展。设办事大臣后,吐鲁番实行军府制与扎萨克制并行,扎萨克由郡王担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辟展巡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辟展办事大臣改为吐鲁番领队大臣,及同知,移驻广安城(今吐鲁番市老城),行政中心移吐鲁番市。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成立吐鲁番直隶厅,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范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辟展巡检改置为鄯善县,隶属吐鲁番厅。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长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2. ^ Elizabeth Wayland Barber. Mummies of Ürümchi. W. W. Norton, Incorporated. 2000: 166– [2022-05-20]. ISBN 978-0-393-3201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3. ^ Grousset, Rene.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35, 37, 42. ISBN 0-8135-1304-9. 
  4. ^ Baij Nath Puri.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December 1987: 70 [2022-05-20]. ISBN 978-8120803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5. ^ Section 26 – The Kingdom of Nearer [i.e. Southern] Jushi 車師前 (Turfan).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 ^ Valerie Hansen. 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3– [2022-05-20]. ISBN 978-0-19-0218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 ^ 7.0 7.1 HANSEN, Valerie. The Impact of the Silk Road Trade on a Local Community: The Turfan Oasis, 500–800 (PDF). Yale University Press. [14 July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April 2009). 
  8. ^ Wang, Y. A study on the migration policy in ancient China. Chin J Popul Sci. 1995, 7 (1): 27–38. PMID 12288967. 
  9. ^ The Christian Library from Turfan.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5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August 2014). 
  10. ^ 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失效链接]
  11. ^ Morris Rossabi. From Yuan to Modern China and Mongolia: The Writings of Morris Rossabi. BRILL. 28 November 2014: 45– [2022-05-20]. ISBN 978-90-04-28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2. ^ Bellér-Hann., Ildikó. A History of Cathay: a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ifteenth-century Turkic manuscrip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5: 159. ISBN 0-93307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