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官令
外觀
太官令,又作大官令,中國古代官名。
秦朝、漢朝太官令是少府屬官,掌管宮廷飲食,有七丞,俸六百石。東漢置一員,六百石,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使太官令得補二千石,屬官有左丞、甘丞、湯官丞、果丞各二員。左丞掌飲食,甘丞掌膳具,湯官丞掌酒,果丞掌果及蔬菜。屬吏六十九人[1][2]。
三國曹魏沿置,六百石、七品,孫吳也置太官令。兩晉改屬光祿勳,東晉一度廢除光祿勳而隸屬於司徒。南朝宋太官令員一人,隸屬門下省侍中;南齊太官令一員,隸屬尚書省;南梁太官令隸屬門下省,一班,置令一人,太官有市署、正廚、酒庫諸丞數人。南陳沿梁制。
北魏太武帝時以毛修之為太官尚書,主進御膳。後分屬兩省:太官為尚食、中尚食,掌御膳,隸屬門下省和集書省;而太官令則掌百官饌食,置令丞,隸屬光祿卿。北齊置太官令為光祿寺太官署長官,從八品上,設令丞,掌管食膳而不主御膳。
隋朝置太官令,設三員,正八品下,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升為正六品。唐朝置二員,從七品下,掌管供祠宴祭品(祠祭)、朝會膳食。
宋神宗元豐改制後,置太官令一員,正九品,隸屬於光祿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罷,後重新設置。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設置尚食局後,太官令僅掌祠祭之事。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光祿寺置大官署,設大官令一員,從六品,掌管供祭品宮膳、節令筵席、蕃使宴犒之事,後改為大官署署正。
參考資料
[編輯]- 《歷代職官表·光祿寺》
- 《通典·職官七·光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