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盧
外觀
(重新導向自淄青)
開元七年(719年)昇平盧軍使為平盧軍節度,經略河北支度,治所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開元二十八年前後,朝廷敕令平盧軍節度使烏知義:「渤海黑水近復歸國,亦委卿節度」。玄宗晚年擢升安祿山為平盧軍使,兼營州都督。安史之亂期間,平盧是安祿山的根據地之一。安史之亂後期,上元二年(761年),從前為安祿山部將後歸順唐朝的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思明之子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山東省青州),從此平盧指山東一帶。[1]
安史之亂後,平盧軍軍力嚴重受損,中唐以後藩鎮割據,淄青(平盧)為李正己占據。在之後的54年間傳給其子李納、孫李師古、李師道,終被唐朝朝廷平定。其間淄青節度使、平盧淄青節度使、平盧節度使等稱號交替使用。
南遷之前的平盧軍節度使
[編輯]- 張敬忠(719年)
- 許欽澹(720年)
- 臧懷亮(722年—725年)
- 薛楚玉(730年—732年)
- 張守珪(733年)
- 烏知義(734年—738年)
- 王斛斯(740年—741年)
- 安祿山(741年—755年)
- 呂知誨(755年—756年)
- 劉客奴,賜名劉正臣(756年)
- 徐歸道(756年—757年,安祿山所任)
- 王玄志(758年)
- 侯希逸(758年—765年),762年後遷青州
注釋
[編輯]- ^ 《新唐書·侯希逸傳》記載「(平盧軍)與賊確,數有功。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掠,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肅宗因以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