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File:新莊老街隘門遺址 03.jpg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這個檔案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始檔案(2,432 × 3,648 像素,檔案大小:2.02 MB,MIME 類型:image/jpeg


摘要

描述
中文(臺灣):根據1998年出版的《新莊市誌》記載:「昔日新莊人在新莊街的兩端及交通孔道的圳橋上與隘路上設置隘門,在今景德路與新莊路中間有一處,而榮和活動中心也有一處,但後者現已拆除。隘門日出則開,日暮則閉,具備城門的功能,所以新莊街被稱為『大城』。」此外,紀錄新莊隘門的文獻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日本學者富田芳郎發表於《臺灣地學記事》的論文〈臺北州新莊街新莊の聚落地理的特徵〉,文中提及隘門建築具有村街聚落的自我防衛作用,當時隘門除了設置於各廟宇前,慈祐宮後側與武聖廟西側也有設置,為了保護街市居民,總計至少設有五座,富田芳郎同時於論文所附的「新莊街新莊市街圖」標註廟宇、地名、隘門位置,可見隘門不僅能作為防禦外敵的要塞,也因能見證街市村落的發展脈絡而具備歷史性意涵。
       文化部於網路版《臺灣大百科全書》定義隘門為「清代漢人入墾臺灣,為開發目的或保護街莊安全的防禦性設施之一。」,同時於文末表示:「隘門是研究理解臺灣開發史與都市聚落紋理的關鍵線索,重要性不容輕忽。」;新北市文化局過去亦作過新莊老街的建築歷史調查,於2015年出版《新莊老街文化景點整合計畫》,書中將隘門列為文化意義景點,並記載:「早期新莊街設有七處隘門,分佈於新莊路東西街頭、廣福宮附近、文衡里及全安里交界處與巷道出入口,目前新莊路279巷底為僅存之隘門遺跡,餘者均已佚失。」同時隨文附上導覽手冊之黑白照片;綜上所述,不論是民間的研究論文,亦或政府出版之地方志,均透過詳盡的文字說明,以印證隘門遺跡的歷史文化價值。
根據周郁森〈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一文,隘門的構造方式應屬「亂石砌」法,以石灰接合卵石,將大顆石材置於下方,使結構較穩固,上層以紅磚平砌堆疊而成,因建造年代久遠,隘門橫向門樑結構已消失,目前僅留存兩邊的門柱。
This is a photo of a monument in Taiwan identified by the ID
新莊隘門遺址
日期
來源 自己的作品
作者 Wiki es071486


授權條款

我,本作品的著作權持有者,決定用以下授權條款發佈本作品:
w:zh:共享創意
姓名標示 相同方式分享
您可以自由:
  • 分享 – 複製、發佈和傳播本作品
  • 重新修改 – 創作演繹作品
惟需遵照下列條件:
  • 姓名標示 – 您必須指名出正確的製作者,和提供授權條款的連結,以及表示是否有對內容上做出變更。您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來行動,但不得以任何方式表明授權條款是對您許可或是由您所使用。
  • 相同方式分享 – 如果您利用本素材進行再混合、轉換或創作,您必須基於如同原先的相同或兼容的條款,來分布您的貢獻成品。


說明

添加單行說明來描述出檔案所代表的內容

在此檔案描寫的項目

描繪內容

創作作者 Chinese (Hong Kong) (已轉換拼寫)

沒有維基數據項目的某些值

作者姓名字串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Wiki es071486
維基媒體使用者名稱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Wiki es071486
客體角色 Chinese (Hong Kong) (已轉換拼寫):​攝影師 Chinese (Hong Kong) (已轉換拼寫)

著作權狀態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有著作權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共享創意署名-相同方式共享4.0國際 Chinese (Hong Kong) (已轉換拼寫)

攝影器材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佳能 EOS 6D 中文 (已轉換拼寫)

檔案來源 Chinese (Taiwan) (已轉換拼寫)

上傳者的原創作品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曝光時間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0.00625

焦距比數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4.5

焦距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50 毫米

ISO速度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100

多媒體型式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image/jpeg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20年9月1日 (二) 06:47於 2020年9月1日 (二) 06:47 版本的縮圖2,432 × 3,648(2.02 MB)Wiki es071486Uploaded own work with UploadWizard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

全域檔案使用狀況

以下其他 wiki 使用了這個檔案:

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