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作戰半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作戰半徑(英語:Radius of action 或 Combat radius),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後,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單程距離。通常約為該戰機的戰鬥航程二分之一以下的航程。作戰半徑是衡量軍用機戰術技術性能的主要指標之一。計算作戰半徑時,應從載油量中扣除地面整備耗油料、返場降落備份油料和執行戰鬥任務消耗油料。作戰半徑的大小與飛機的飛行高度、速度、氣象條件、編隊大小、戰鬥任務和實施方法等因素有關。[1]

例子

[編輯]

作戰半徑和其他性能的取捨是綜合考量的結果,如美軍二戰中的經驗認為零式艦上戰鬥機的航程1675英里的前提下有600英里的可觀作戰半徑,這是和日本提出零式設計時就強調的減重而獲得高航程分不開的。Su-33戰鬥機在掛載空對空配置後的航程三千公里的前提下,離航空母艦250公里時空中巡邏時間也僅有兩小時。[2]此外在低高度執行任務的飛機都比高高度的飛行耗油多而作戰半徑變小一點。F-16戰隼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在帶六枚千磅炸彈進行高空-低空-高空任務時550公里(340 海里)。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在同樣條件下執行高-低-低-高任務時537 公里 (330 英里)。

參考

[編輯]
  1. ^ Eurofighter Typhoon | Advantages of the most advanced fighter aircraft. www.eurofighter.com.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 ^ First Team and the Guadalcanal Campaign 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