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克·巴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可拉斯·漢彌爾頓·巴頓
Nicholas Hamilton Barton
出生 (1955-08-30) 1955年8月30日69歲)
國籍 英國
母校
獎項
網站[1]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演化生物學理論生物學
機構

尼可拉斯·漢彌爾頓·巴頓(英語:Nicholas Hamilton Barton),皇家學會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1955年8月30日 - ),又稱尼克·巴頓(英語:Nick Barton),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

生平

[編輯]

1976年以畢業於劍橋大學彼得學院,取得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最高級榮譽(First-class degree)。1979年,在哥弗雷·何維特(Godfrey Hewitt)的指導下,自東英吉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先是短暫地在劍橋大學當了一名助教,然後成了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系的講師。在1982年巴頓最知名的研究包括主要以紅腹鈴蟾作為模式生物雜交區(hybrid zone)研究,以及和麥克·杜瑞里(Michael Turelli)合作發展多重基因座遺傳學的數學架構。研究的問題包括上位效應(epistasis)、性的演化物種形成、以及適應的速率限制。

1990年轉至愛丁堡大學,是吸引其先前合作對象布賴恩·查爾斯沃思(Brian Charlesworth)和德博拉·查爾斯沃思(Deborah Charlesworth)的主要因素,從而建立了愛丁堡大學在計量遺傳學族群遺傳學的領先地位。巴頓在1994年升為教授。2007年巴頓和德瑞·布瑞斯(Derek E.G. Briggs)、強納森·艾森(Jonathan A. Eisen)、大衛·高史汀(David B. Goldstein)及尼潘·帕特爾(Nipam H. Patel)合著了一本演化生物學的大學教科書(Evolution[1]),書中將分子生物學、基因體學和人類遺傳學與傳統的演化生物學整合。

2008年移居奧地利克洛斯特新堡,成為奧地利科技學院的第一位教授。

獎項

[編輯]

1995年同時獲選為皇家學會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他在2005年獲得Wolfson Merit Award。在2008年他是獲得倫敦林奈學會每50年頒發一次的達爾文-華勒斯獎章的13人之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Nicholas H. Barton, Derek E. G. Briggs, Jonathan A. Eisen, David B. Goldstein, Nipam H. Patel "Evolu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st edition (June 30, 2007) ISBN 0-87969-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