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毡苔
外观
小毛毡苔 | |
---|---|
此图认为是东海毛毡苔(Drosera tokaiensis)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
属: | 茅膏菜属 Drosera |
种: | 小毛毡苔 D. spatulata
|
二名法 | |
Drosera spatulata Labill. 1804
|
小毛毡苔(学名:Drosera spatulata)又名匙叶茅膏菜、宽苞茅膏菜[1][2][3],在分类学上属于茅膏菜科中的茅膏菜属之下,是一种食虫植物。拉丁学名描述的是其叶形。主要分部于亚太地区,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与新西兰。生长方式类似好望角毛毡苔。生长于潮湿的环境。
型态
[编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红色无茎。叶根生,连坐型,宽匙形,长9-12毫米,宽2.5-3.5毫米,叶上有致密的腺毛;叶柄短。花葶长可达15厘米;总状花序,无分枝,花数少或多。花呈白色或粉红色,花瓣长度约为萼片长的1.5-2倍;有5枚雄蕊,3枚二分岔的花柱。蒴果约1.5毫米长,种子极小。 [4]
本品种跟东海毛毡苔(Drosera tokaiensis)长的一样,但东海毛毡苔也会有一些差别。
其叶的表面及边缘密生大大小小的腺毛,膨大的顶端会分泌黏液。当小昆虫被晶莹剔透的黏液吸引靠近腺毛,就容易被黏住,且越挣扎会刺激腺毛分泌越多的黏液。虫被固定住后,腺毛产生的酵素会插入虫体,将虫分解成小分子养分后吸收,直至虫体只剩躯壳后将腺毛松开,再由雨水将虫壳打落。
分类学及植物学历史
[编辑]小毛毡苔最早描述于雅克·拉比亚迪埃1804年的出版物(Novae Hollandiae Plantarum Specimen)。1824年,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在他的出版品中描述了小毛毡苔,却将学名误印为Drosera spathulata。至今仍常见此误用的情况。从那时开始,这个物种已被描述在几个其他的名字下,现在也都已经被归为同种。认可的变种有两个,其一Drosera spatulata var. gympiensis在2005年被描述,特征是具绒毛的萼片。另一变种Drosera spatulata var. bakoensis则被描述自峇哥国家公园。
异名
[编辑]- D. loureirii Hook. & Arn.
- D. lovellae F.M.Bail.
- D. minutula Col.
- D. propinqua Cunn.
- D. spatulata var. loureirii (Hook. & Arn.) Y.Z.Ruan
- D. triflora Col.
品种
[编辑]- Drosera 'Hong Kong' {D'Amato}
- Drosera 'Kanto' {D'Amato}
- Drosera 'Ruby Slippers' {W.J.Clemens}
- Drosera 'Tamlin' {W.Dawnstar}
参考文献
[编辑]- ^ 小毛毡苔 Drosera spathulata Lab., 1804.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台湾)).
- ^ 匙叶茅膏菜 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 宽苞茅膏菜 Drosera spathulata var. loureiroi (Hook. & Arn.) Y. Z. Ruan.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 ^ 電子書 台灣植物誌第一版 Flora of Taiwan, 1st edition 2: 652 - Plants of Taiwan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tai2.ntu.edu.tw.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