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鲁特前旗
外观
额鲁特前旗,后改称额鲁特后旗(蒙古语:Өөлдийн хойд хошуу),清代蒙古旧旗名。噶尔丹同祖弟丹津之孙阿喇布坦,初与噶尔丹聚牧于阿尔泰山之科布多,噶尔丹深倚任之,寻与之异。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阿喇布坦来归,封多罗郡王。次年以所属编旗,授札萨克。子车棱旺布、色布腾旺布相继袭。雍正四年(1726年)增置一旗(额鲁特后旗),七年(1729年)二旗合并,统称“额鲁特后旗”。乾隆十三年(1748年),色布腾旺布嗣子朋素克降袭固山贝子。四十六年(1781年)诏世袭罔替。
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以后,驻牧推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雍正九年(1731年)徙牧喀尔喀河(今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南哈拉哈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徙牧推河,二十六年(1761年)徙治赛音诺颜部之塔米尔河北岸巴特曾格勒东,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乌勒吉特苏木。1911年地入蒙古国。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行政区划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