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網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網墜,是一種漁撈用具,捕魚時綁縛在漁網末端,將重量加諸於漁網,使撒網入水時能迅速下沉。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便開始使用石頭製作成網墜,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則出現用陶土製作的網墜。臺灣的石網墜有不同的類型,最主要可分為在扁圓形卵石兩邊打製缺刻的砝碼型網墜,以及在長形或橢圓形的石頭兩端各刻出一圈凹槽的兩縊型網墜,除了形狀及取材上的不同外,空間分佈及使用方式可能也有所差異,研究者認為砝碼型網墜應主要用於海邊,而兩縊型網墜則多用於溪流、河畔、湖泊或淺海處[1]

位於臺灣花蓮縣新城鄉的四八高地遺址是一個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3637~3343年前)的濱海遺址,出土許多砝碼型網墜且形制與大小多樣,尺寸從最大的長度24公分到最小的長度1.9公分皆有,研究者認為大型的網墜類似將漁網固定於某一特定水域範圍的「定錨」功能,而極小型的網墜則可能是綁縛在釣繩上的釣墜[2]

兩縊型網墜則可能是投網技術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投網技術是一種個人操作且有效率的捕魚法,也是一種古老技術,操作者將長條形的網墜綁縛在投網的邊緣,使網子在被拋出時可以被周圍的網墜帶開而迅速張開並且下沉,過一段時間再收網,由於網子下沉的深度有限,因此此種方法較適合在溪流、湖泊等較淺的水域。

兩縊型網墜在新石器時代的臺灣廣泛分佈,推測投網技術應是臺灣南島語族重要的技術發展之一[1]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陳有貝. 史前臺灣的兩縊型網墜與投網技術 Grooved Stone Sinker and Cast Net of Prehistorical Taiwan (PDF). 《考古人類學刊》 (臺灣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07, (67): 117-155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8) (中文(臺灣)). 
  2. ^ 謝, 依伶. 花蓮四八高地遺址及出土網墜研究 The Study on the Forty-Eight Heights Site and its Net Sinkers.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2014. doi:10.6342/NTU.2014.0193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