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文藝叢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文藝叢誌》是臺灣文社自1919年至1924年發行的雜誌,共刊行至第六年第十一號。初為月刊,後改為旬刊,1923年起又改為月刊。文字為漢文,以文言為主,內容有古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體。[1]

價值與意義

[編輯]

臺灣文社的徵文活動,有助於當時文人理解「散文」有別於「詩歌」的文學功能性,並鼓勵創作活動。此刊物的發行,提供了全島文學的聯繫空間與文學發表場場域,也打破當時全臺詩各區域詩社各自的發表區域。此外,文社也留意到現實環境中漢文的發展,因此宗旨由鼓吹「文運」,轉而為鼓吹「文明」,展現出臺灣文社與時俱進的特徵。[2] 

專欄內容

[編輯]

文類包含有散文、賦、詩歌、小說等。散文類有文言和白話,有書序、傳記等文言散文,也有科學新知的介紹、新學翻譯等白話文章。詩歌的部分,有各地詩社的課卷,也有各地詩人的詩作。每期另有徵文和徵詩。另外,還有重刊先賢作品。[3]內容摘錄如下:

文壇、詩壇

[編輯]

文壇有王石鵬〈馬謝蛇樓集序〉、張淑子〈名子說〉、陳福全〈地界叢談〉、許子文〈科學叢談〉、〈訪夢蝶園故址賦〉、吳德功〈澎湖賦〉、〈藍鹿州先聲勢略〉、王學潛〈人格尊卑說〉、〈盧汝瀚先生傳〉、蔡說劍〈支那近代文學一斑〉等散文、賦、傳記、書序,也有新學翻譯文章,如林子瑾譯〈德國史略〉、〈亞米利加史〉、〈俄國史略〉、〈愛爾蘭形勢〉,也有科學新知介紹文章,如吳賜斌〈天文學說〉,李啟芳譯〈晝寢之研究〉、〈健康者無晝寢之必要〉、〈飛機上之氣候預測〉等。

詩壇刊登各地詩社和詩人的作品,例如:櫟社詩作、詩鐘,洛江吟社課卷、網珊吟社課題、羅山吟社課題、鹿江吟社課題、竹梅吟社詩稿、彰化麗澤會詩稿、萍香吟社詩稿。[4]

徵文、徵詩

[編輯]

徵文題目有:漢文帝論、項羽論、莊子論、韓信論、漢文價值論、地方自治論、益有損友論等。徵詩題目有:董仲舒、阿片、萬年筆、捕鯨、酒旗風、古硯、種芭蕉、春濤等。[5]

先賢作品重刊

[編輯]

重刊之先賢作品有: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林朝崧《無悶草堂詩鈔》、許劍漁《鳴劍齋遺草》、鄭用錫《靜遠堂詩鈔》、《靜遠堂文鈔》、查元鼎《草草草堂吟草》、黃遵憲《人境廬詩草》等。[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施, 懿琳; 楊, 翠; 許, 俊雅. 臺中縣文學發展史. 台中豐原市: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5: 106–107. 
  2. ^ 吳宗曄.《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頁170
  3. ^ 呂, 若淮. 臺灣文社及其《臺灣文藝叢誌》研究. 中國福建: 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10: 58–61. 
  4. ^ 吳, 宗曄.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 傳統與現代的過渡.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44–45. 
  5. ^ 吳, 宗曄.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 傳統與現代的過渡.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192–211. 
  6. ^ 吳, 宗曄.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 傳統與現代的過渡. 臺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