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米粉
新竹米粉,與新竹貢丸齊名,為台灣新竹市的名產。新竹米粉之所以會名聞全台主要在於當地特殊氣候所致。每年中秋起迄翌年清明,東北風長驅直入到新竹後,受地形影響導致風勢轉驟,變為乾燥的風,也因此造就了新竹第一名產。新竹市又暱名「風城」,也是因為當地常起風。
最早米粉是由福建惠安由郭泉等四兄弟所引進,百年來,米粉已經成為新竹的代名詞,想到新竹一定會想到米粉,郭泉等四兄弟在新竹」大南勢」落戶生產米粉,開啟新竹生產米粉的時代,(大南勢為現在新竹市延平路一段291至401巷巷內),大家所熟知的新竹名產」米粉」聞名全省,
新竹米粉的緣起
米粉的起源,是為了飲食的方便性。家中如有客人前來拜訪,洗米煮飯太慢了;米粉是熟的,煮起來方便,外出攜帶也方便。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根據新竹市志上的記載,「米粉」這種食物的起源是:當「五胡亂華,華(漢)人南遷閩浙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米粉之製法由福建惠安傳入台灣」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為:中國大陸的北方人習慣吃麵條,到了南方以米來製作麵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
漢人開拓台灣 米粉隨之引進
清朝康熙晚年王世傑率領子姪及親族鄉民來台入墾竹塹,先已百餘人由東門大街至暗仔街,而後往南開西門大街至外荊仔腳,次年(1711),年再由暗仔街往
北墾拓水田莊、崙仔庄,並築水圳(隆恩圳),由員山仔引頭前溪灌溉。此後移民日多,而大南勢郭姓先人也約莫在此時由福建惠安移民渡海來台 至康熙末年,竹塹一帶大抵開闢完成墾地,包括清代的竹塹街、南庄二十四個村落,亦即遍墾竹塹社西、北面的土地。而大南勢就是南庄二十四個村落之一 ,因位在崙仔庄之南而名大南勢。南勢米粉業者以郭姓最多,其次是曾姓、陳姓、何姓業者只剩一家,這些米粉業者皆表示其祖先來自於福建省惠安縣。並有多位 耆老表示,其祖先在大陸就是以米粉為業。
新竹米粉的種類與特色
新竹的特產---新竹米粉,其實可以區分為「水粉」和「炊粉」兩種。以前人所稱的米粉只的是比較粗的水粉,因此米粉又叫做「粗米粉」,炊粉的粉絲比較
細,所以又叫做「幼米粉」或「細米粉」。
以製作的過程來區分,炊粉就是壓出細粉絲以後,再用蒸籠蒸熱。蒸的閩南語叫「炊」,故名之炊粉,炊粉的粉絲非常細而且蒸出來以後要稍為冷卻一下才能
「披」乾,而水粉通常比較粗,壓條成型後就放在開水中煮,閩南語叫「灑」,煮好了以後還要放在冷水泡一點。因為從水中撈起來濕答答的所以叫水粉。若以 乾濕度來分,製作好的炊粉不經風乾來煮食,叫「澹(濕)炊粉」,以當天供應新竹附近的小吃店為主。乾米粉就是為了保存和攜帶方便而加以風乾的。
米粉的製造
純米粉的原料是用在來米。首先在來米要先在倉庫中存放一年多,使米的黏度降低後才能製作。整個製造過程從洗米、泡米、磨漿、壓乾,然後攪拌壓模成型。 先蒸七分熟,稍放涼後再攪拌一次,才以油壓重力壓成米粉型,再去蒸。蒸熟的米粉非常黏,必須趁熱用手搓揉,否則將糊成一團。略涼後再切斷、平鋪於架上烘 乾,最後包裝。
純米粉外觀較暗、口感柔軟、吃起來有米香、容易消化,若下鍋炒,多炒幾下就斷成一截截,人工成本高,售價貴。一般米粉外觀白、有亮感、口感Q、無米香味、 較難消化,炒不易斷,人工成本低,售價便宜,含有增稠劑、漂白劑。
純米米粉需秉持繼承傳統之古法製造經驗,採用精選在來白米製造,不含任何不良添加物,天然口味,自然爽口,好的純米米粉一定要用在來白米製造。
新竹專業製作米粉工廠
这是一篇與台灣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这是一篇與食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