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里拉山口:修订间差异

坐标27°22′02″N 88°51′57″E / 27.36722°N 88.86583°E / 27.36722; 88.865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首段:​ 修飾語句
內容擴充
第12行: 第12行:
'''则里拉山口''' ([[藏文]]意为“可爱的平坦隘口”)旧译'''咱利纳''',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則市]][[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的邊境。海拔{{convert|4270|m|abbr=on}},山口长度{{convert|46|m|abbr=on}}。
'''则里拉山口''' ([[藏文]]意为“可爱的平坦隘口”)旧译'''咱利纳''',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則市]][[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的邊境。海拔{{convert|4270|m|abbr=on}},山口长度{{convert|46|m|abbr=on}}。


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是联系西藏和锡金之间的两个主要山口,也是藏印之間两条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之一。经[[甘托克]]通道走乃堆拉山口,经[[噶伦堡]]通道走则里拉山口。
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是联系西藏和锡金之间的两个主要山口,也是藏印之間两条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之一。经[[甘托克]]通道走乃堆拉山口,经[[噶伦堡]]通道走则里拉山口。雖然則里拉山口海拔比乃堆拉山口稍高,但由於地形較為平坦,貿易商偏好走則里拉山口。


==历史==
==历史==
則里拉山口很早就成為西藏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通道。英國殖民印度後,在1884年開始在錫金修建公路通往西藏邊境,引起藏人疑慮。1886年,二百名藏軍越過則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築堡壘炮台。英國政府主張隆吐山是在錫金境內,藏軍駐守隆吐山是「越界戍守」,向清政府要求藏軍撤出隆吐山,藏軍不予理會,1888年爆發[[隆吐山戰役]],英軍擊潰藏軍。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
[[Image:Tibetan Soldier at Target Practise.jpg|thumb|right|藏军士兵在练习火绳枪]]
[[File:The stockade at gnatong.JPG|right|thumb|280px|藏军在纳塘(Gnathong)的工事]]
[[File:Brigadier general graham and others.JPG|250px|thumb|《[[伦敦画报]]》上的[[托马斯·格拉汉姆]]准将與英軍官兵]]
'''则里拉山口'''及其南面的[[隆吐山]]〔Lingtu;Longthu;Lungthung,现在位于[[锡金]]与[[印度]][[西孟加拉邦]]边境〕铭刻着英国侵略西藏的历史。


1903年,[[榮赫鵬]]入藏要求談判被拒,於12月率領英軍從則里拉山口再度入藏要求談判,於1904年攻陷[[拉薩]],榮赫鵬與西藏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此役藏人稱為「[[英國侵藏戰爭|木龍年戰爭]]」。
19世紀,英國發動多次戰爭,控制了[[尼泊爾]]、[[緬甸]]、[[哲孟雄]](錫金)、[[布嚕克巴]](不丹)等國家,對中國西南邊疆形成包圍之勢。為阻止外國勢力的滲透,西藏一直禁止西方人入境遊歷、探路。1875年[[马嘉理事件]]后,1876年9月13日,[[清朝]][[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其中除赔款、谢罪之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度与西藏间的交通。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滅亡緬甸[[貢榜王朝]],緬甸成为英国殖民地。1886年,[[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英國公使[[歐格納]]簽訂《[[中英會議緬甸條款]]》,中國承認緬甸為英國屬地,英國則允許緬甸繼續向中國納貢,並同意暫緩派員進入西藏。1884年左右,英国开始兴建道路,准备吞并中国西藏的外藩锡金并进而觊觎西藏。[[藏族]]人民非常愤怒,在1886年,藏军越过'''则里拉山口''',在当时西藏与锡金的习惯边境线附近的[[隆吐山]]顶设卡,企图阻止英国对西藏的入侵。英国侵占锡金后,单方面划定锡金与西藏的边界,指责藏军在[[隆吐山]]设卡行为是对锡金的侵略,多次要求中国[[清廷]]命令西藏把藏军从[[隆吐山]]撤回'''则里拉山口'''以北。


1910年,為了逃避川軍的入侵,[[十三世達賴喇嘛]]從則里拉山口出走到[[噶倫堡]]和[[大吉嶺]],在那裡停留近兩年。在此期間,他應[[印度總督]][[吉爾伯特·艾略特-默里-基寧蒙德,第四代明托伯爵|明托伯爵]]之邀到[[加爾各答]],恢復與英國的關係。
1888年(光緒十四年)3月20日,英国军官[[纳尔]]率兵四、五百名,由[[隆吐山]]下的[[扎鲁]]〔Jeluk;Zuluk 〕隘口突然发动了对[[藏军]]的进攻。守卫隆吐山的藏军仅有一个营,约200人,在隆吐山高地碉堡配置的生铁铸造的称之为“色石”的两尊大炮轰击下,手持土枪、刀、弓箭、矛等兵器的藏军,将英军击退。3月21日晨,英军再度发动进攻,遭藏军毙伤英军大约百余人,藏军五团甲本[[欧珠次仁]]等18名英雄也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3月25日,英军调来大批援军,派[[格雷姆]]〔托马斯·格拉汉姆准将〕将军率队又一次进攻,并运来了大炮等重型武器,接连用密集的炮火向隆吐山阵地狂轰滥炸,造成藏军很大伤亡,藏军阵地工事全摧毁,损失惨重,情况危急。此时噶厦[[摄政]][[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派来的[[锡金]]边境藏军总司令[[噶伦]]拉鲁·[[伊喜洛布旺曲]]亲临前线,继续指挥战斗,顽强地守御隆吐山阵地。然而,藏军终因寡不敌众,无奈突围,隆土失守,“色石”也被英军缴获。藏军退至[[捻纳]]附近的[[卓玛依]]等地。[[拉鲁·伊喜罗布汪曲]]为了收复失地,积极部署力量,不断组织反攻。1888年6月,藏军3000人向隆吐山第二次反攻,企图收复失地,但结果又遭失败。一批批从[[康区]]、[[工布地区|工布]]、[[波密]]等地征调的军队经过[[拉萨]]开往前线,[[十三世达赖]]亲自为每个藏军战士摩顶祝福。8月,援军到达[[亚东]]前线,集结军民武装一万余人,与英军对峙。9月,[[拉鲁·伊喜罗布汪曲]]指挥藏军在[[捻纳山]]、[[都纳山]]两山头扎营扼守,部署第三次反攻。


[[1959年西藏騷乱]]被中國政府镇压后,则里拉山口成为藏人逃往印度的一个管道。
1888年10月,藏军第三次反攻开始,这次藏军乘英军夜晚驻扎在距[[纳塘]](Gnathong,现在属于[[印度]][[锡金]])一英里半的地方,于一夜之间,在海拔4115米的[[提俄可岭]]上筑起了一道长三里、高三、四尺的屏障。到第二天拂晓,被英军发觉,“惊诧为鬼工”,英人于是便“举队前进”,向聚集在此的数千名藏兵“开炮轰击,藏人终至大败涂地”,纳塘就此落入敌手,英军乘胜追击,藏军“连夜奔逃,以致[[咱利]]、亚东、[[朗热]]等隘同日失去”,“统带[[噶布伦]]公爵[[伊喜洛布汪曲]]于二十日败回[[仁进冈]]”〔仁进冈现在叫[[仁青岗]],是{{PRC admin/fullname|54/23/34/200/000|3}}下亚东乡下辖的一个村〕,遇[[江孜]]守备都司[[萧占先]],“伊喜洛布汪曲仓皇面告萧占先云,洋兵火炮甚利,万难抵敌,赶紧迅速同走逃命为是”,“言语之间,枪声不断,(英军)旋踵而至”,“伊喜洛布汪曲见洋兵已近,飞窜而去”。


[[1967年中印邊境衝突]](一說[[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印巴戰爭]])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則里拉山口,山口關閉至今。<ref name="NaiduChen2014">{{cite book|author1=G. V. C. Naidu|author2=Mumin Chen|author3=Raviprasad Narayanan|title=''India and China in the Emerging Dynamics of East Asia''|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_qbBQAAQBAJ&pg=PA103|date=2014-11-26|publisher=Springer|isbn=978-81-322-2138-8|page=103}}</ref><ref>{{Cite web | url=http://www.claws.in/595/the-nathu-la-skirmish-when-chinese-were-given-a-bloody-nose-sheru-thapliyal.html | title=The Nathu La skirmish: when Chinese were given a bloody nose | date=2011-05-27| author=Sheru Thapliyal |website=Centre for Land Warfare Studies}}{{en}}</ref>
江孜守备萧占先奉[[文庄]]命,往止[[藏番]]无妄动,闻败,立[[江孜]]泛帜于道。英兵见之,乃止不攻。占先与英将[[萨海]]会于仁进冈,占先曰:“奈何涉吾境?”萨海曰:“藏番来攻,追之及此。”占先曰:“藏番,吾属也。乱番可诛,良番何罪,受此屠戮?君独不念中英两国之谊乎?”萨海曰:“惟然,故入境无所犯。天气渐寒,今归耳。”乃退师。

据《[[泰晤士报]]》估计,在藏军三次反攻这三个多月的战事中,有l000多名藏军和平民被英军杀害。<ref name="tibet.cn">{{cite news|author=顾浙秦|title=西藏抗英斗争歌谣评析|url=http://www.tibet.cn/periodical/xdxb/2003/01/t20050317_18775.htm|accessdate=2003-03-17|website=中国西藏信息中心|date=2003-03-17|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30915133904/http://www.tibet.cn/periodical/xdxb/2003/01/t20050317_18775.htm|archivedate=2013-09-15}}</ref>
<ref name="56-china.com.cn">{{cite news|author=丹奔昂珠|title=西藏百年|url=http://www.56-china.com.cn/mzf/MZF-zt11m42.htm|accessdate=2003-03-17|website=民族风|date=2003-03-17|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225111820/http://www.56-china.com.cn/mzf/MZF-zt11m42.htm|archivedate=2003-02-25}}</ref>
<ref name="tibetculture.net">{{cite news|author= 杨公素
|title=所谓“西藏独立”活动的由来及剖析
|url=http://www.tibetculture.net/zt2008/sssyxb/jdxz/dlwt/200804/t20080403_374821.htm|accessdate= 2008-02-25 |website=西藏文化网|date= 2008-02-25 }}</ref>
<ref name="4hn.org">{{cite news|author= 刘体仁
|title=异辞录
|url=http://www.4hn.org/files/article/html/2/2164/254316.html|accessdate= 2013-06-20 |website=是何年|date= 2013-06-20 }}</ref>

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国方面会谈。1890年,升泰與英印官員在亞東簽訂《[[中英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為英國保護國,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此后,189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在[[印度]][[大吉岭]]签订《[[中英藏印续约]]》(《中英藏印条款》),在西藏开[[亚东关]]通商,“听任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英印政府可派员驻扎亚东关查看贸易,亚东关开关之后,五年内藏印贸易互免关税。自此,英国势力進入西藏。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全盘继承[[英属印度]]衣钵。锡金当时是一个君主制国家,继续被迫同意印度[[宗主国]]的地位,它的国防和外交事务由印度管理。1950年,中国接管西藏后,于1954年与印度签订[[通商协定]],废除了印度在[[亚东]]的特权。[[1959年西藏騷乱]]被镇压后,'''则里拉山口'''成为西藏反政府武裝逃往印度的一个管道,从这年开始中国关闭则里拉山口至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017年11月8日 (三) 22:07的版本

则里拉山口
位置 印度锡金邦 中國西藏自治区
山脉喜马拉雅山
坐标27°22′02″N 88°51′57″E / 27.36722°N 88.86583°E / 27.36722; 88.86583

则里拉山口 (藏文意为“可爱的平坦隘口”)旧译咱利纳,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則市亞東縣印度錫金邦的邊境。海拔4,270米(14,010英尺),山口长度46米(151英尺)。

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是联系西藏和锡金之间的两个主要山口,也是藏印之間两条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之一。经甘托克通道走乃堆拉山口,经噶伦堡通道走则里拉山口。雖然則里拉山口海拔比乃堆拉山口稍高,但由於地形較為平坦,貿易商偏好走則里拉山口。

历史

則里拉山口很早就成為西藏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通道。英國殖民印度後,在1884年開始在錫金修建公路通往西藏邊境,引起藏人疑慮。1886年,二百名藏軍越過則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築堡壘炮台。英國政府主張隆吐山是在錫金境內,藏軍駐守隆吐山是「越界戍守」,向清政府要求藏軍撤出隆吐山,藏軍不予理會,1888年爆發隆吐山戰役,英軍擊潰藏軍。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

1903年,榮赫鵬入藏要求談判被拒,於12月率領英軍從則里拉山口再度入藏要求談判,於1904年攻陷拉薩,榮赫鵬與西藏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此役藏人稱為「木龍年戰爭」。

1910年,為了逃避川軍的入侵,十三世達賴喇嘛從則里拉山口出走到噶倫堡大吉嶺,在那裡停留近兩年。在此期間,他應印度總督明托伯爵之邀到加爾各答,恢復與英國的關係。

1959年西藏騷乱被中國政府镇压后,则里拉山口成为藏人逃往印度的一个管道。

1967年中印邊境衝突(一說1965年印巴戰爭)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了則里拉山口,山口關閉至今。[1][2]

参考文献

  1. ^ G. V. C. Naidu; Mumin Chen; Raviprasad Narayanan. India and China in the Emerging Dynamics of East Asia. Springer. 2014-11-26: 103. ISBN 978-81-322-2138-8. 
  2. ^ Sheru Thapliyal. The Nathu La skirmish: when Chinese were given a bloody nose. Centre for Land Warfare Studies. 2011-05-27.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