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精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Brain2wiki留言 | 贡献
新條目 內容擴充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没有差异)

2018年7月17日 (二) 07:45的版本

博愛精神(英語:Philanthropy)指的是秉持人人皆值得我們付出,為了促進自身以外人類福祉的慈善組織、捐款或捐贈物資的慈善活動或是出自人道主義救援行為背後代表的活動與精神。博愛精神常見於天主教的傳道精神與大乘佛教等宗教提倡相對於自私心態的推己及人大愛精神。博愛精神與立即的、短期性質的捐贈金錢物資等慈善行為最大差異是除了慈善行為外,博愛精神還包括了找到被救助者需要被救助的背後原因,協助者也會幫助被救助者解決窮困匱乏的原因,通常是採用教育、醫療、心理建設或輔導就業等方式讓被救助者能自力更生,博愛精神比一般慈善捐贈比較起來,是較長期、有策略的、有長遠願景、有組織的持續性善行義舉。[1][2][3][4][5]

組織

行為

  • 慈善活動
  • 公眾服務志工

參考文獻

  1. ^ Hugh Cunningham; Joanna Innes. Charity, Philanthropy and Reform: From the 1690s to 1850. Palgrave Macmillan UK. 12 September 1998: 131–. ISBN 978-1-349-26681-4. 
  2. ^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Charity and Philanthropy?. [2018-07-17] (英语). 
  3. ^ Charity vs. Philanthropy. [2018-07-17] (英语). 
  4. ^ Lisa M. Dietlin. Transformational Philanthropy: Entrepreneurs and Nonprofits.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24 August 2011: 259–. ISBN 978-1-4496-6761-0. 
  5. ^ Helmut K. Anheier; Diana Leat. Creative Philanthropy: Toward a New Philanthrop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outledge. 18 April 2006: 19–. ISBN 978-1-134-19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