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好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呂好問(1064年—1131年),字舜徒,以蔭補官,知名理學家,與楊中立並稱。有「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之稱。南宋初封東萊郡侯,後定居婺州金華(今屬浙江)。呂本中是他的長子[1]

生平[编辑]

崇寧初期,治黨事,呂好問以元祐子弟坐廢。兩監東嶽廟,司揚州儀曹。有一次,蔡卞為帥,欲扳附善類,惟呂好問特異他人。呂好問以禮自持,蔡卞不得親。及蔡卞得政,當時據屬拔擢略盡,獨呂好問留滯,卞諷之曰:「子少親我,即階顯列矣。」呂好問笑而不答。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以薦召為左司諫諫議大夫,擢升為御史中丞宋欽宗諭之曰:「卿元祐子孫,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將內禪,詔解黨禁,除新法,盡復祖宗之故。而蔡京黨戚根據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呂好問說:「時之利害,政之闕失,太上皇詔旨備矣。雖使直言之士抗疏論列,無以過此,願一一施行之而已。」又說:「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發號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載,治效逾邈,良田左右前後,不能推廣德意,而陛下過於容養。臣恐淳厚之德,變為頹靡,且今不盡革京、貫等所為,太平無由可致。」宋欽宗採納。

呂好問上疏蔡京過惡,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厲其餘。又建白削王安石王爵,正神宗配饗,褒表江公望,張庭堅、任伯雨、龔夬等,除青苗之令,湔元符上書獲譴者,章前後疏十上。每奏對,帝雖當食,輒使畢其說。

不久改為兵部尚書靖康之難後,金人立張邦昌,以好問為事務官,呂好問勸迎趙構

建炎元年,高宗即位後,太后遣呂好問奉手書詣行在所,高宗勞之曰:「宗廟獲全,卿之力也。」除尚書右丞。丞相李綱以群臣在圍城中不能執節,欲悉按其罪。

呂好問也曾替張邦昌說公道話,責問李綱說:「王業艱難,政宜含垢,繩以峻法,懼者眾矣。」侍御史王賓論呂好問嘗汙偽命,不可以立新朝。

宋高宗說:「邦昌僭號之初,好問募人齎白書,具道京師內外之事。金人甫退,又遣人勸進。考其心跡,非他人比。」

呂好問自慚,力求去,且言:「邦昌僭號之時,臣若閉門潔身,實不為難。徒以世被國恩,所以受賢者之責,冒圍齎書于陛下。」

疏入,除資政殿學士、知宣州提舉洞霄宮,以恩封東萊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家族[编辑]

  • 曾祖父呂夷簡,咸平三年庚子科進士。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拜相,主持中書省達二十年,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決意改革,罷了呂夷簡的宰相兼樞密使職事,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 祖父呂公著,北宋大臣,曾任尚書省僕射,兼中書省侍郎,曾為帝師。呂公著與司馬光、文彥博、蘇東坡、歐陽修,同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
  • 父親呂希哲,曾任侍講

後人[编辑]

參見[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362》,出自脱脱宋史

參考文獻[编辑]

  1. ^ 宋史》卷362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