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季光 (1903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熊季光(1903年6月13日—1991年7月15日),又名熊季鑫,男,四川江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学家、蚕丝专家。

生平[编辑]

民国时期[编辑]

五兄弟中排行老五。6岁入私塾,14岁入龙门乡高等小学,17岁入江津县立中学。父辈及兄长三人务农,假期回家常参加农活。1924年8月,熊季光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预科读书。五卅惨案和万县惨案后,他参加了南京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活动。1926年秋,在学校里参加中国国民党。当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昌,他便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武汉参加北伐军。1927年2月因父病故,请假回家治丧后,到江津中山中学任教员兼教务主任,并负责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教授政治课。四一二事变后,1927年5月,熊季光在中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江津地下组织。因学生作文抨击当局,被逮捕。1928年2月,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复学。在校参加驱逐腐败院长学潮,被推选为农学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

1930年2月,大学毕业,到江苏淮阴农校任教员兼蚕科主任[2]。1931年8月,回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32年2月后,在安徽宿县第四职业中学和贵池县第五职业中学任蚕科主任。1933年7月,夫妇二人去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养蚕研究室,研修家蚕遗传育种学。1936年2月回国,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研究部主任。在此写出《家蚕品种改良法》,介绍了日本家蚕杂交制种优势利用技术等[3]

1937年8月,回川任蚕丝改良场技正、原种股主任。四川自行培育家蚕原原种、原种,制造农村用一代杂交种;良种白茧厂丝代替农家自繁自制的土种黄茧丝以及配套良法推广。1938年1月,中华民国四川省建设厅派熊季光任场长,创办三台蚕种制造场,兼三台蚕业推广区主任。1940年3月起,先后任省农改所蚕丝组主任,成都原蚕制种场场长,北碚蚕种场场长兼川东蚕业推广区主任,四川丝业公司总技师兼原种部主任等职。他积极参与筹办四川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并兼任教授和系主任。1946年2月,熊季光任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场长,兼四川省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校长[4]

共和国时期[编辑]

1949年12月,解放军攻占南充川北行署于1950年3月制定了“川北蚕丝业由维持、恢复走向发展”的方针,熊季光续任川北蚕丝试验场场长,兼南充高级职业学校校长,蚕丝场和蚕丝学校在服务于生产中得到恢复发展。1952年3月,任西南蚕业管理局川北分局副局长,当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任四川蚕业改进处副处长,1954年2月任西南纺织管理局蚕业处工程师。1956年8月起,任四川省蚕业管理局局长。1958年3月,转至科研,改组南充蚕种场试验部为四川省农业厅蚕桑试验站,任工程师、副站长。1961年2月,省农科所蚕桑系与蚕桑试验站合并,全省蚕桑科研力量集中于南充,成为四川蚕业科研的新起点[5]。1978年7月,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6]

1950年他担任川北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连续当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届会议代表。1963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会议代表。1978年起,连任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1936年他参加中华农学会,1948年任中国蚕丝学会筹备委员。他是中国蚕学会的创办者之一[7]。从1963年起,连任中国蚕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1991年7月15日,病逝于成都[8]

参考[编辑]

  1.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农学编 养殖卷 2.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05: 30–35. ISBN 7-109-05572-8. 
  2. ^ 李奕仁主编;李建华副主编. 神州丝路行 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 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1: 29. ISBN 978-7-5478-1320-1. 
  3. ^ 中共江津县委党史工委. 江津县党史资料选辑. 中共江津县委党史工委. 1986.10: 170. 
  4. ^ 顺庆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顺庆年鉴. 成都:巴蜀书社. 1996.08: 266. ISBN 7-80523-764-6. 
  5. ^ 南充地区茧丝绸公司编. 南充蚕丝.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07: 85. ISBN 7-5017-0354-X. 
  6. ^ 张振国主编. 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 农业卷.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12: 918. ISBN 7-501-72586-7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7. ^ 刘茂才主编. 四川人才年鉴 1979-199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07: 328. ISBN 7-220-03247-1. 
  8. ^ 王咸昌主编. 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2.10: 594. ISBN 7-308-01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