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书省郎官石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旭楷书《尚书省郎官石记序》拓本首页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是立于唐代尚书省前的各司郎官题名柱。现存左司十三曹一柱,置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为考证唐代人物职官的贵重史料。与御史台精舍碑题名、《元和姓纂》并称为唐代三大缙绅录[1]

概要[编辑]

唐初起,尚书省各司厅舍都有壁记,载郎中、员外郎姓名与到职、免任日期,但是年深岁久,不无脱误。于是玄宗开元29年(741年),左司郎中杨慎余建立石柱,左、右司各一,立于尚书省前,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序、张旭楷书,题名则始于本年,书式左旋,是为初刻。

德宗贞元12年(796年),始追录唐初至开元29年以前题名并改刻,书式仍为左旋,字体较大,由许孟容撰后序、刘宽夫隶书,是为二刻。至宣宗大中12年(858年),因郎官除拜日增,各面空间有限,于是再行改刻,字体与行间缩小,书式亦改为右旋,是为三刻[2]。而各司郎官题名,依后人考证,则约止于僖宗乾符年间[3]

尚书省郎官石柱高一丈二寸,周围广九尺三寸,凡七面,每面各四层,每层约10~21行,各行字数30~40余不等[4]。记尚书左司郎中、员外郎、吏部郎中、员外郎、司封郎中、员外郎、司勋郎中、员外郎、考功郎中、员外郎、户部郎中、员外郎、度支郎中、员外郎、金部郎中、员外郎、仓部郎中、员外郎、礼部郎中、员外郎、祠部郎中、员外郎、膳部郎中、员外郎、主客郎中、员外郎等十三司郎中、员外郎题名。

左司石柱原来各曹位置之展面
左中 左外
吏中 吏外 封中 封外
勋中 勋外 考中 考外
户中 户外 度中 度外
金中 金外 仓中 仓外
礼中 礼外 祠中 祠外
膳中 膳外 主中 主外

郎官石柱本有左右两柱,但右司十三曹一柱,至迟清初时已亡逸无存。而左司十三曹一柱,也因明代大地震断为两段,后人修复时又误接其面,因此礼部郎中(仅有初刻数人尚残存可考)、员外郎、膳部郎中、员外郎题名已经全损,而度支郎中、员外郎、仓部郎中、员外郎、祠部郎中、主客郎中题名亦有缺损。依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统计,现存题名可确认者共3459人,约为原题名总数4600余人的四分之三左右[5]

左司石柱误接后各曹现在位置之展面[6]
膳中 膳外 封中 封外
左中 考中 考外
吏中 吏外 封中 度中 度外
勋中 勋外 考中 仓中 仓外
户中 户外 度中 祠中 祠外
金中 金外 仓中 主中 主外
礼中 礼外 左中 左外

研究史[编辑]

陈九言的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原石虽已无存,但因是张旭传世唯一的楷书作品之故,为历代书家所重,故全文尚有拓本流传至今。

尚书省郎官石柱,自宋以降,见于历代金石学著作与文人题跋,但尚止于概略性的总论。至于郎官石柱题名,则因着录人数众多,完整抄录题名并刊行成编,始于清乾隆年间的赵魏,收录于读画斋丛书己集。嘉庆间王昶《金石萃编》,除全载题名,并就其名氏逐一考证其生平出处,开研究之先河,但所据典籍有限,犹未精密[3]

道光间,赵钺起草郎官石柱题名考,未及完成,年老体衰,恐难以成书,以原稿托付同乡人劳格。劳格广搜史料,详加考证,并补充后世已逸或未载之郎官至唐末,不幸逢太平天国之乱,同治3年(1864年)英年早逝。没后友人丁宝书整理遗稿,编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26卷,光绪6年(1880年)刊行于月河精舍丛钞中[7],至今仍是研究唐代郎官事迹的重要工具书。

民国以降,抗战中岑仲勉就新拓本详加比勘统计,并解明劳格接续断石题名未妥之处,撰为“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册,后收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金石论丛》中),所录人数较清人著录多出200余人。1961年初,岑仲勉应中华书局之请,编撰一部唐代官吏人物的著作,但甫成初草而没。文革之后,弟子陈达超整理遗稿,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增补劳考之所不备[8]

只是,就像丁宝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序所言:“唐人碑版又日出不穷,万一有遗漏,是所望于后人采取补正焉。”近年胡可先、吴浩等,又根据新出土唐代碑志,发表论文,进一步补充前人所未及之处。

参考文献[编辑]

  • 赵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26卷(中华书局、1992年) ISBN 7-101-00580-2
  •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册 21~77页)
  •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 外三种》(中华书局、2004年) ISBN 7-101-04190-6

脚注[编辑]

  1. ^ 岑仲勉《金石论丛》“元和姓纂所见唐左司郎官与三院御史”
  2. ^ 说详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首例言、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26~27页
  3. ^ 3.0 3.1 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首例言
  4. ^ 王昶《金石萃编》卷171
  5. ^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74~76页
  6. ^ 棕线为石断之处
  7. ^ 丁宝书《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序
  8. ^ 陈达超《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