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鬥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8年,手持武鬥棒的日本示威學生

武鬥棒[註 1](日語:ゲバルト棒ゲバルトぼう Gebaruto Bou,常簡稱ゲバ棒)是日本安保鬥爭時左翼人士使用的棍狀簡易武器。

概說[編輯]

武鬥棒因安保鬥爭而出現。在安保鬥爭早期,赤手空拳的示威學生面對全副武裝的警方機動隊日語機動隊時吃了很大的虧。[1]一些學生因此將示威標語牌的把手拆掉,做為和警方機動隊對抗的武器。[3]參與示威的學生將這種簡易棍棒起名為「ゲバルト棒」。ゲバルト來自德語詞彙Gewalt,意為暴力。據說當時的學生喜歡用罕見的外來語來命名事物。這個名字很快流行開來。[3]武鬥棒一般來自拆卸的公共設施,如門框、長椅等,因此材料和尺寸較不統一。但一般為日本常見的方形木棍(角材),也有少量鐵和鋁棍。長度最長的可以達到2米。後來因為需求量大,也有學生組織在木材店專門訂製。武鬥棒除了用來和機動隊搏鬥,也可以用來懸掛旗幟。有些武鬥棒的前部會安裝釘子,以提高殺傷力。就實質上而言,武鬥棒指為用於武鬥的棒狀物,因此,形式、材質皆不是重點。

武鬥棒是非常簡陋的武器,它很不結實,在強烈的衝擊下很容易彎折或折斷。[3]因此基本上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但其效果也很明顯——被攻擊者完全有可能在打擊下受到嚴重的傷害。[4]因此對於缺少武器的學生來說仍然是實用的武器。

武鬥棒在1967年初的善隣學生會館事件日語善临学生会馆事件中首次出場,隨後在同年的第一次羽田鬥爭日語羽田事件中逐漸成為學生運動反抗當局或內鬥[3]的主要武器之一。贊助左翼組織武鬥棒在當時也成為支持安保運動的一種方式。今日,武鬥棒、燃燒瓶火炎瓶)和寫有組織名稱的安全盔安全ヘルメット)已成為昭和時期學生運動的標誌。

注釋[編輯]

  1. ^ ゲバルト棒在漢語裡並沒有正式的譯名。但很多提到此物的翻譯文獻常將其翻譯為武鬥棒[1][2]ゲバルト是德語Gewalt的日語片假名寫法,本意為「暴力」。

參考[編輯]

  1. ^ 1.0 1.1 盐川喜信(托洛茨基研究所所长)特别采访. www.marxists.org.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2. ^ 日本人的思想构造[日语翻译中文]日本人の意識構造_日语论文网. www.rylww.com.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3. ^ 3.0 3.1 3.2 3.3 1968年全共闘だった時代. www.z930.com.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4. ^ 《敬重與惜別》 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