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城牆的殘餘段落,位於巴黎的聖保羅花園路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城牆(法語:Enceinte de Philippe Auguste)是一道中世紀修築的巴黎城牆。部分已整合到建築物中。

歷史[編輯]

這道城牆是在腓力二世 (法蘭西)(腓力·奧古斯都)與英國金雀花王朝之間的戰爭期間建造的。這位法國國王在前去從事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前,下令建造一堵石牆,用於在他不在的情況下來保護法國首都。

起源[編輯]

右岸始建於1190年至1209年,左岸始建於1200年至1215年。完成日期的差異具有戰略意義。諾曼底公國掌握在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手中,因此進攻最有可能來自西北。腓力·奧古斯都決定修築盧浮宮堡壘,以加強城市防禦,應對來自塞納河的攻擊。左岸的城市化程度較低,受到威脅的程度也較小,因此被認為沒有那麼重要。

加固[編輯]

奈斯勒塔歐仁·維奧萊-勒-杜克

在14世紀,在右岸,又在腓力·奧古斯都城牆的外側修築了查理五世城牆,但是並沒有拆除腓力·奧古斯都城牆。1434年,它仍然被認為足夠堅固,足夠厚,足以將推車推到頂部。

但是,查理五世城牆並未延伸至左岸,因此,腓力·奧古斯都的舊城牆通過以下方式得到了加強:

  • 在城牆的前面開挖一條大的壕溝,並用城牆後面的泥土加固;
  • 在城牆的某些段落,還開挖與主溝合併的後溝;
  • 淹沒與塞納河水平面相同的那部分溝渠。通過河岸上的閘門,將洪水留在溝渠中;
  • 拆除塔樓上的垛口,代之以錐形屋頂;
  • 瓮城吊橋[1]和吊閘來加固城門;
  • 沿着城牆的某些段落建造了圍牆步道(chemin de ronde),以方便移動火炮。

拆除[編輯]

1533年,弗朗索瓦一世拆除了右岸的城門,並授權租賃由城牆包圍起來的土地,但未授權拆除城牆本身。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這些土地出售給個人,這通常是導致大部分城牆被拆除的原因。

亨利四世在位時期,左岸的城牆也遭遇同樣的命運。1590年,他更喜歡在城市郊區開挖溝渠,以再次對城牆進行現代化改造。塞納河附近的溝渠被用作開放式下水道,造成了健康問題,因此在17世紀,這些溝渠被填平,改為有頂的拱廊。在1680年代城牆完全消失之後,最後剩下的城門,也由於不適合不斷增長的交通,而被夷為平地。

城牆的修築[編輯]

腓力·奧古斯都城牆環繞的區域面積占地253公頃;它的長度包括左岸的2500米,和右岸的2600米。[2] 西側是抵禦諾曼底威脅的最薄弱環節。腓力·奧古斯都在塞納河畔,建造了盧浮宮,周圍環繞護城河。修築工程持續了大約20年,建造成本略高於14,000里弗爾:占13世紀國王年收入的12%。[2]

城牆[編輯]

這道城牆高度為六到八米,包括護牆,底部厚約三米。它包括兩層方石飾面的大石灰石砌塊牆,並用粗糙的碎石瓦礫和砂漿填充牆芯。城牆的頂部是一條鋸齒狀的兩米寬的圍牆步道。

克洛維斯路

塔樓和堡壘[編輯]

城牆共有77個半圓形塔樓,每個間隔60米[2]。每座塔樓高15米,直徑6米,牆厚1米。其基座是拱形的,但較高的樓層是木板的。

四座巨大的堡壘塔高25米,直徑十米,位於圍牆與塞納河的交匯處。它們的目的是保衛城市免遭河水的襲擊。有時會在河上拉起長鏈,以阻止船隻進入。

西側的塔樓是:

  • Tour du coin,右岸,靠近盧浮宮,弗朗索瓦·密特朗濱河路(Quai François Mitterrand)
  • 奈斯勒塔(Tour de Nesle),左岸,孔蒂濱河路(Quai de Conti)

東側的塔樓是:

  • 巴博塔(Tour Barbeau),右岸,策肋定濱河路(Quai Célestins)
  • 圖爾內勒塔(La Tournelle),左岸,圖爾內勒濱河路(Quai de la Tournelle)

城門和邊門[編輯]

在通往法國主要城市的道路上,開闢了十五座大型城門。首先,它們是相同的:由兩座高15米、直徑8米的塔樓,圍成一個尖頂的門。在城門內,設置兩道吊閘。

城牆上又增加了一些簡單的邊門,以改善交通。在危急時期,它們可能會被封閉(使用較少或防禦性較低的城門也可能被封閉)。但是,有些邊門原本就是用於防衛的。

14世紀巴黎地圖,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繪,1856年

城牆的痕跡[編輯]

腓力·奧古斯都城牆貫穿現在的巴黎第一區巴黎第四區巴黎第五區巴黎第六區

  • 左岸:在有些街道的外側,可以看到這道城牆的痕跡。這些街道有:聖伯納德城壕路(Rue des Fossés-Saint-Bernard)、勒莫萬樞機路(Rue du Cardinal-Lemoine)、布蘭維爾路(rue Blainville)、吊刑路(Rue de l'Estrapade)、聖雅克城壕路(Rue des Fossés-Saint-Jacques)、馬勒伯朗士路(rue Malebranche)、王子先生路(rue Monsieur-le-Prince)、老喜劇院路(rue de l'Ancienne Comédie)、馬扎然路(rue Mazarine)。
  • 右岸:所有痕跡已完全消失。它開始於塞納河,現在的藝術橋(Pont des Arts),大盧浮塔(Grosse Tour du Louvre)的塔基現在仍在卡利庭院(Cour Carrée)下面。城牆向北,然後向東北延伸,以包含聖猶士坦堂 (巴黎)(Église Saint-Eustache),並向東,到埃蒂安·馬塞爾路(rue Étienne-Marcel)和鵝街(rue aux Ours)。在弗朗索瓦·米隆路(rue Francois Miron)的盡頭,城牆與聖安托萬路(rue Saint-Antoine)相會。城牆穿過聖路易島,當時是分成兩個小島。

在塞納河的下游,城牆止於右岸盧浮宮附近的Tour du coin,以及左岸的奈斯勒塔(Tour de Nesle,原名「Tour Hamelin」)。在上游,一串粗大的鏈條橫過塞納河,連接右岸的巴博塔(Tour Barbeau)與島上的羅瑞奧克斯塔(Tour Loriaux),再到左岸的圖爾內勒。鏈條安置在木筏上,而木筏停泊在打入河深處的樁堆中。

城門[編輯]

左岸城門[編輯]

最初,左岸只有五個城門:

  • 聖日耳曼門(Porte Saint-Germain,於1352年更名為Porte de Buci),在rue Saint-André-des-Arts,靠近多菲內路(rue Dauphine)
  • Porte Gibard, Porte d'Enfer, 或聖米歇爾門(Porte Saint-Michel),在聖米歇爾大道(boulevard Saint-Michel)和王子先生路(rue Monsieur-le-Prince)轉角處
  • 聖雅克門(Porte Saint-Jacques),在聖雅克路(rue Saint-Jacques),向南通往沙特爾奧爾良,在索弗洛路(rue Soufflot)轉角
  • Porte Bordet ,或Porte Bordelles,或Porte Saint-Marcel,在笛卡爾路(Rue Descartes),靠近圖安路(rue Thouin)
  • 聖維克多門(Porte Saint-Victor),學校路(Rue des Écoles),靠近勒莫萬樞機路(Rue du Cardinal-Lemoine)

1420年,在聖日耳曼德佩區建造了一座新的城門:科德利埃門(Porte des Cordeliers),在王子先生路(rue Monsieur-le-Prince)和杜普特倫路(rue Dupuytren)轉角處。它有時被稱為Porte de Buci,以更北面的舊城門命名。

13世紀末,在聖雅克門(Porte Saint-Jacques)以東修建了一個邊門,教宗門(Porte Papale) 或聖女日南斐法門(Porte Sainte-Geneviève),在現在的烏爾姆路(Rue d'Ulm)盡頭。

右岸城門[編輯]

塞巴斯丁·繆斯特的地圖(1572年)。腓力·奧古斯都城牆標為藍色,在右岸,外側還有查理五世城牆。

最初,右岸有六個城門:

  • 聖奧諾雷門(Porte Saint-Honoré),在聖奧諾雷路(rue Saint-Honoré)、禮拜堂路(rue de l'Oratoire)
  • 蒙馬特門(Porte Montmartre),在蒙馬特路(rue Montmartre),靠近埃蒂安·馬塞爾路(rue Étienne-Marcel)
  • 聖但尼門(Porte Saint-Denis)或潘特爾門(Porte aux Peintres),在聖但尼路(Rue Saint-Denis)、圖爾比戈路(rue de Turbigo)和潘特爾巷(impasse des Peintres)的交界處。不應將其與查理五世城牆的聖丹尼門混淆,後者在路易十四時期重建,至今仍存在。
  • 聖馬丁門(Porte Saint-Martin),在聖馬丁路(rue Saint-Martin),靠近rue du Grenier-Saint-Lazare。不應將其與路易十四時期重建的查理五世城牆的聖馬丁門相混淆,後者今天仍然存在。
  • 聖安托萬門(Porte Saint-Antoine), 或 Porte Baudet, 或 Porte Baudoyer,在聖安托萬路(rue Saint-Antoine)、塞維涅路(rue de Sévigné)
  • 盧浮門(Porte du Louvre),在盧浮宮堡壘與Tour du coin之間,連接城牆與塞納河。

在聖安托萬門和塞納河之間,修建了兩個邊門,以及Barbette postern,在rue Vieille-du-Temple,介於白衣路(rue des Blancs-Manteaux)和弗蘭克斯·布爾喬瓦路(rue des Francs-Bourgeois)之間

在13世紀,又增加了其他邊門:

  • Poterne Coquillière,在rue Coquillière,靠近讓-雅克·盧梭路(rue Jean-Jacques-Rousseau)
  • Poterne d'Artois,在蒙托格伊路(rue Montorgueil)
  • Poterne Beaubourg.

最後的城門開闢於1280年:

  • 聖殿門(Porte du Temple),在聖殿路(rue du Temple),介於布拉克路(rue de Braque)和朗布托路(rue Rambuteau)之間

殘餘段落[編輯]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城牆的一段,在老喜劇院街的馬扎然停車場
現存最長的一段位於查理曼路和聖保羅花園路轉角

仍然可以見到城牆的一些段落:

  • 盧浮路(Rue du Louvre)9–11號:可以看到塔樓的內側及底部。在修建巴黎地鐵14號線,開挖通風井時重新發現。
  • 查理曼路(rue Charlemagne)和聖保羅花園路(rue des Jardins-Saint Paul)的轉角處,可以看到最長的一段城牆(60米),以及蒙哥馬利塔(Tour Montgomery)的一部分。該塔得名於在一次馬上長矛比武中,意外殺死國王亨利二世後,被判入獄的那位蘇格蘭衛隊隊長。這座塔樓保衛聖保羅邊門(Poterne Saint-Paul),通過一道7.6米高的幕牆,與運動場中間另一座經過修復的塔相連。
  • 克洛維斯路(rue Clovis)1-5號:可以看到幕牆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之一。但是,公眾無法進入原始步道。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 Danielle Chadych et Dominique Leborgne: Atlas de Paris, Parigramme, 2002, ISBN 2-84096-154-7.
  • Jacques Hillairet: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s rues de Paris.
  • John W.Baldwin: Paris, 1200, Aubier, collection historique, 2006, ISBN 2-7007-2347-3.
  1. ^ French: "un pont dormant et un pont-levis"
  2. ^ 2.0 2.1 2.2 John W. Baldwin: Paris, 1200, Aubier, historical collection, 2006, p.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