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慶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辛慶之(?—?),字慶之,一字餘慶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北魏、西魏官員,封彭城侯[1]

生平[編輯]

辛慶之家族世代為隴右有聲望的族姓,父親辛顯崇是馮翊郡太守,死後獲贈予雍州刺史[2][3]

辛慶之年少時以文學被徵召到洛陽,對策考試獲得第一名,出任秘書郎。當時爾朱氏叛亂,魏孝莊帝元子攸命令司空楊津出任北道行台,調度崤山以東各路軍隊討伐爾朱氏。楊津啟奏魏孝莊帝請求辛慶之出任行台左丞,參與謀劃決策。到了鄴城,聽說魏孝莊帝突然死亡,辛慶之就前往兗州冀州之間,謀求結交義士,拯救國家危難。很快魏節閔帝元恭登基,辛慶之才回到洛陽。普泰二年(532年),辛慶之升任平北將軍太中大夫。等到賀拔岳出任行台,又啟奏魏節閔帝請求辛慶之出任行台吏部郎中、開府掾。辛慶之很快出任雍州別駕[4][5]

大統初年,辛慶之加號車騎將軍,很快升任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之後辛慶之跟隨宇文泰東征,出任行台左丞。當時西魏剛剛收復河東郡,辛慶之以本官兼任鹽池都將。大統四年(538年),東魏進攻正平郡並攻克,想要進攻鹽池,辛慶之防衛做了準備,東魏軍隊撤退。河橋之戰,西魏戰敗,黃河以北的太守縣令都放棄城市撤退,辛慶之獨自憑藉鹽池,抵抗強敵,當時的輿論都稱讚他仁義英勇。大統六年(540年),辛慶之代理河東郡太守。大統九年(543年),辛慶之回朝出任丞相府右長史,兼任給事黃門侍郎,出任度支尚書。之後辛慶之再度代理河東郡太守,升任通直散騎常侍南荊州刺史,加儀同三司[6][5]

辛慶之雖然官職恩遇隆厚,但是生性節儉樸素,車馬和衣服不追求豪華奢侈。辛慶之志向和抱負寬和,有儒者的風度,特別受到當時輿論的推重。又因為辛慶之有學識且品行端正,西魏文帝元寶炬命令辛慶之和盧誕等人給西魏宗王們講課。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辛慶之出任秘書監,不久在任內去世[7][8]

家庭[編輯]

子女[編輯]

  • 辛加陵,主寢上士
  • 辛氏,嫁北周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弘農郡太守元世緒[1]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39》,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70》,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王素, 《大唐西市博物馆新藏北朝墓志疏证》, 《故宮學刊》 (2014年01期), 2014年, (2014年01期): 54–73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2. ^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辛慶之字慶之,隴西狄道人也。世為隴右著姓。父顯崇,馮翊郡守,贈雍州刺史。
  3. ^ 《北史·卷七十·列傳第五十八》:辛慶之字餘慶,隴西狄道人也。世為隴右著姓。父顯宗,馮翊郡守,贈雍州刺史。
  4. ^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慶之少以文學征詣洛陽,對策第一,除秘書郎。屬爾朱氏作亂,魏孝莊帝令司空楊津為北道行台,節度山東諸軍以討之。津啟慶之為行台左丞,典參謀議。至鄴,聞孝莊帝暴崩,遂出兗、冀間,謀結義徒,以赴國難。尋而節閔帝立,乃還洛陽。普泰二年,遷平北將軍、太中大夫。及賀拔岳為行台,復啟慶之為行台吏部郎中、開府掾。尋除雍州別駕。
  5. ^ 5.0 5.1 《北史·卷七十·列傳第五十八》:慶之少以文學征詣洛陽,對策第一,除秘書郎。屬爾朱氏作亂,魏孝莊帝令司空楊津為北道行台,節度山東諸軍以討之。津啟慶之為行台左丞,與參謀議。至鄴,聞孝莊帝崩,遂出兗、冀間,謀結義徒,以赴國難。尋而節閔帝立,乃還洛陽。及賀拔岳為行台,復啟慶之為行台吏部郎。大統初,從周文帝東討,為行台左丞。六年,行河東郡事。九年,入為丞相府右長史,兼給事黃門侍郎,除度支尚書,復行河東郡事。遷南荊州刺史,加儀同三司。
  6. ^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大統初,加車騎將軍,俄遷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後太祖東討,為行台左丞。時初復河東,以本官兼鹽池都將。四年,東魏攻正平郡,陷之,遂欲經略鹽池,慶之守御有備,乃引軍退。河橋之役,大軍不利,河北守令棄城走,慶之獨因鹽池,抗拒彊敵。時論稱其仁勇。六年,行河東郡事。九年,入為丞相府右長史,兼給事黃門侍郎,除度支尚書。復行河東郡事。遷通直散騎常侍、南荊州刺史,加儀同三司。
  7. ^ 《周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一》:慶之位遇雖隆,而率性儉素,車馬衣服,亦不尚華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重。又以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等教授諸王。魏廢帝二年,拜秘書監。尋卒於位。子加陵,主寢上士。
  8. ^ 《北史·卷七十·列傳第五十八》:慶之位遇雖隆,而率性儉素,車馬衣服亦不尚華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重。又以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等教授諸王。廢帝二年,拜秘書監。卒官。子加陵,主寢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