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晦,本名金鳴昌浙江瑞安林垟林中村人,與黃紹箕孫詒燕同中生員,故有「瑞庠三君」之稱。

名稱[編輯]

金晦的本名為金鳴昌(一作鳴鏘),字志曾,號稚蓮,37歲被革去生員後才改名金晦,字韜甫,號遁齋,又號甌海畸民。[1][2]

生平[編輯]

金晦早年通過院試,成為瑞安縣學生員,博學多才,與許啟疇、陳黻宸、陳虬、陳國楨、池志澂交友並同事於求志社。宋恕在其影響下,認識了顧炎武經世致用之學。溫州開埠之後,金晦開始學習西學,並著《治平述略》,主張中體西用,但一直沒有出版。光緒十二年(1886年)金晦時年37歲卻仍然只是一個秀才,當年溫州府學考試在平陽縣出現鬧考,金晦因痛恨科舉支持平陽考生遭到革除生員的處罰,從此自稱「革生」、自絕仕途。光緒十四年(1888年)前往平陽江南鄉從教,後任金鄉獅山書院掌教,徒弟有劉紹寬黃慶澄等。光緒十七年(1891年)定居平陽,在平陽縣城東門外與人合辦敘和醬園,專職於醬油生意直至去世。[1][3]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瑞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金鸣昌. 瑞安市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1632. ISBN 7-101-04071-3. 
  2. ^ 徐佳貴. 金晦. 乡国之际——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8: 72–76. ISBN 978-7-309-13619-7. 
  3. ^ 陳之川. 如此文章甘市隱 賣漿群裏一天民 「革生」金鳴昌軼事. 溫州會刊. 2006, 22 (1)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