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後備母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後備母豬豬生產學術語,一般指被選留後尚未參加配種母豬。在多數種豬場及某些情況下,後備母豬一詞可能也指青年母豬

一般後備母豬用於補充因年齡較大、繁殖性能差或疾病原因所淘汰的母豬,從而使生產母豬保持以青壯齡為主的組成結構。

挑選[編輯]

外觀評價[編輯]

一頭裂蹄的豬。這種豬不宜留種,最好進行淘汰。
豬的蹄板腐爛,不宜留種。
肢蹄問題是後備母豬不能留種的第二大原因[1]裂蹄關節腫大的後備母豬在將來的使用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問題。
對於所有後備母豬的乳頭都必須進行外觀評價評分。應當排斥任一側有效乳頭數低於7個、存在瞎乳頭、乳頭間距或位置太差以及翻轉乳頭的母豬[1]
外陰的檢查主要集中在大小、形狀及受傷情況,應選擇外陰發育良好的母豬。另外,陰戶向上翹起的母豬發生子宮炎膀胱炎的可能性較高。[1]

性能評價[編輯]

後備母豬的生長速度應該是同批次中最快的50%~60%,因為充足的生長能保證母豬生殖器官發育良好。同時,生長速度較慢的後備母豬也可能出現初情期太晚及使用壽命太短等問題。
一般選擇產仔數高、斷奶窩重大的高產母豬後代作為後備母豬。
背膘厚度的標準會因品種環境終端市場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配種[編輯]

一般後備母豬的配種日齡在220天~230天左右,此時的體重約在130kg~140kg。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Guid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Feet and Leg, and Reproductive Soundness in Replacement Gilts (PDF). National Pork Board. [2007-1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7-23)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