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魯爾問題又稱魯爾危機,是1923年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佔領德國魯爾區後引發的爭端[1]

歷史[編輯]

魯爾佔領[編輯]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必須向協約國賠償。1921年1月28日,協約國要求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但德國政府拒絕。協約國於是對德國進行制裁,並佔領杜塞爾多夫等城鎮。4月27日,協約國將賠償總數減為1320億金馬克。德國政府接受,但德國政府在支付1921年20億金馬克賠款後,請求延期支付1922年後的賠償。英國建議德國賠償總數減為500億金馬克,延緩4年償付。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反對減少德國賠償總數,只同意延緩償付期兩年,而且德國還要上交煤炭給協約國。如果德國拒不遵從,協約國有權佔領魯爾區。1923年1月9日,協約國宣佈德國交付的煤數量不夠,德國方面違約。[2]

1923年1月11日,法國和比利時派兵佔領魯爾區。德國總理威廉·古諾反對法國、比利時的做法,下令魯爾區的德國人民抵抗,宣佈召回德國駐巴黎大使和駐布魯塞爾公使,停止向法國和比利時支付一切賠償。魯爾區的工人罷工。法國和比利時於是逮捕、監禁德國人並將他們驅逐出境。魯爾區被佔領後,馬克貶值。威廉·古諾政府於1923年8月12日辭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任德國總理後宣佈從9月26日起魯爾區的德國人停止抵抗,並且同法國政府談判。1924年8月16日,法國、比利時與德國達成協議,道威斯計劃開始實施的一年內,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撤離魯爾區。[2]

參考文獻[編輯]

  1. ^ Vgl. auch Akten der Reichskanzlei: Weimarer Republik: Die Kabinette Marx I/II: Ministerbesprechung vom 24. Januar 1924 (Band 1, Dokumente, Nr. 73, Abschnitt Nr. 4, Buchstabe a: Rhein-Ruhr-Frage: Verhandlungen des Wirtschaftsausschuss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bseite im Portal bundesarchiv.de, retrieved 24 June 2015.
  2. ^ 2.0 2.1 鲁尔问题.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2022-01-20 [202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