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繆爾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朗繆爾環形山
緯度35.85°S
經度128.89°W
直徑91.5公里
深度2.83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130°
命名來源歐文·朗繆爾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朗繆爾環形山(Langmuir)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美國化學家歐文·朗繆爾(1881年-1957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編輯]

該隕坑位於東方海西南部,介於西北偏北的切比雪夫環形山和東面的布勞威爾環形山之間,部分坑壁覆蓋在這二座更大的隕坑上,並使它成為三座隕坑中最年輕的一座,其噴出物構成的外側壘部分覆蓋在切比雪夫環形山坑內,而西南坐落了比它更大的布豐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35°51′S 128°53′W / 35.85°S 128.89°W / -35.85; -128.89,直徑91.5公里[3],深度約2.83公里[1]

朗繆爾環形山未受到嚴重的撞擊侵蝕,許多原始特徵仍保持完整,坑壁邊沿較為清晰。其西側段因覆蓋在更大的切比雪夫環形山邊緣上而稍顯磨損,沿西北和西南側各覆蓋有一座醒目的撞擊坑。隕坑南半側內坡較其它部分更寬坦,幾乎為北側的二倍。環內壁分佈有一些較小的階地狀結構,而西南內壁上沿則顯示有一些崩塌的跡象。朗繆爾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430米[1],內部容積約8081公里3[1]。坑底因南北側內壁寬度不等而略顯偏北,其中西部地表相對平整,而東部較坎坷,中心點偏東北處坐落了一座由斜長岩(A)、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斜長岩(GNTA1)及含80-85%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斜長岩(GNTA2)構成的月牙狀大中央峰。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Langmuir on the map LAC-122. (PDF). [2017-04-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另請參閱[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