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琳·奇瑟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罗琳·奇瑟姆
卡罗琳·奇瑟姆(1852年)Angelo Collen Hayter
出生(1808-05-30)1808年5月30日
北安普顿,英格兰
逝世1877年3月25日(1877岁—03—25)(68岁)
高门,伦敦,英格兰
职业慈善工作
知名于慈善工作,改善移民状况
配偶阿奇博尔德·奇瑟姆
儿女8个孩子(其中包括《弗里曼杂志》英语Freeman's Journa创办人卡罗琳·艾格尼丝·格雷英语Caroline Agnes Gray
父母Sarah Jones, William Jones

卡罗琳·奇瑟姆 (Caroline Chisholm)(1808年5月30日—1877年3月25日)英国慈善事业家,她以帮助来到澳大利亚的移民而在澳大利亚家喻户晓[1]

早年生活[编辑]

卡罗琳·奇瑟姆1808年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他的父亲威廉·琼斯三次丧偶,卡罗琳的母亲是威廉第四任妻子,她的母亲共生了7个孩子(威廉与前妻们生有5个孩子),卡罗琳是最小的女儿。卡罗琳六岁时,他的父亲去世,留下的遗产为600英镑和几处房产。

1830年12月27日,时年22岁的卡罗琳嫁给了大她10岁的阿奇博尔德·奇瑟姆(Archibald Chisholm),他是在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军团英语Madras Army服役的军官,由于他是一名天主教教徒,为此卡罗琳皈依了天主教[2]。他们的婚礼在北安普顿的圣殿教堂英语The Holy Sepulchre, Northampton举行,婚礼是由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主持,而这样的婚礼在《1836年婚姻法》英语Marriage Act 1836颁布之前是不被认可的[3]

在印度期间[编辑]

两年后,阿奇博尔德·奇瑟姆回到印度马德拉斯军团继续服役,18个月之后卡罗琳也去了印度。在印度生活期间卡罗琳共生了2个孩子。为了不使随军家属染上军队的不良习气,1834年卡罗琳为从军家属创办了女子学校,学习写作、宗教、烹饪和护理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4]

在澳洲期间[编辑]

位于东梅特兰的“卡罗琳·奇瑟姆小屋”

1838年阿奇博尔德·奇瑟姆上尉以身体健康为由获得了两年的休假。他们决定去澳大利亚而不是返回英国,10月他们抵达到悉尼,并在新南威尔士温莎(新南威尔士)英语Windsor, New South Wales住了下来。

当时的澳大利亚来自英国的男女移民比例为3:1,为了解决殖民地男女比例失调,英国以为单身女性提供免费船票作为优惠条件,鼓励英国单身女性移民澳洲。然而很多踏上澳大利亚的英国女性既身无分文,且举目无亲,她们往往成为黑社会渔猎的目标,为了生存,很多女性不得不从事卖淫活动。为了挽救这些年轻妇女,卡罗琳在悉尼为来到澳洲的单身年轻妇女们建立了第一个收容所,给她们介绍到到值得信赖的富人家庭工作,并为这些妇女找到成家伴侣。这个慈善活动很快发展到周围的乡村地区。1840年阿奇博尔德·奇瑟姆上尉回到了印度,但他鼓励卡罗琳留在澳洲继续从事她的慈善事业。

1842年3月,卡罗琳在东梅特兰英语East Maitland, New South Wales租下了两座住宅,她将这两栋住宅改建为一所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移民的宿舍,并为这些移民寻找工作。现在这座建筑成为“卡罗琳·奇瑟姆小屋”以纪念她的慈善活动。

卡罗琳在澳大利亚的七年中,为11,000多人安置了家庭和工作,在新南威尔士州开展慈善活动期间,据说她并没有也不想接受个人或宗教组织的捐款,而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她的慈善事业。为此她成为了澳洲的一个知名女性,并受到人们的广为敬佩。1845年她的丈夫从印度退役后回到了澳大利亚[5]

促进移民改革政策[编辑]

1846年卡罗琳·奇瑟姆和她丈夫返回英国前,他们收集了600多份移民的信件,这些信件陈述了在澳洲生活的状况,为了使后来的移民在来澳洲之前了解当地的情况,卡罗琳回到英国后,出版了本名为《慰藉穷人的一日三餐》(Comfort for the Poor – Meat Three Times a Day)[6],其中引用了这些已经定居在澳洲的移民陈述内容,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杂志《家常话英语Household Words(Household Words)也引用了其中的内容。

1849年在西德尼·赫贝特爵士英语Sidney Herbert, 1st Baron Herbert of Lea以及英国专责委员会的支持下,卡罗琳在她的伊斯灵顿住处成立了支援移民安家融资协会,其主要功能是向去澳洲的移民提供一半交通费贷款,移民在澳洲生活两年之后再偿还贷款。

卡罗琳还在查尔顿-克里斯顿(Charlton Crescent)定期举行会议,向移民提供有效的建议,该协会最初使用私人移民船作为活动场所,并用来运送移民。在卡罗琳的坚持下,要求协会改善船只的住宿条件,这后来使《1803年英国客运船舶法》英语Passenger Vessels Act 1803得以修改。卡罗琳夫妇二人1851年短期走访了澳洲,并被嘉奖为澳洲荣誉代表以帮助来澳洲的移民。

到了1854年,她在英国创建的协会已经协助了3000多人移民澳大利亚,卡罗琳为此在英国各地举办了移民讲座,并在法国、意大利进行巡回演讲。由于卡罗琳皈依为天主教徒,她受到了罗马教皇庇护九世的接见,并被赠与一枚教皇奖章和她本人的一尊半身像。

晚年[编辑]

1854年,卡罗琳又回到澳大利亚墨尔本之后,除了继续从事她的慈善事业之外,在凯恩顿英语Kyneton购买了住宅和商店,她往返于墨尔本和凯恩顿之间,她的两个儿子帮助她经营商店,她的丈夫在凯恩顿担任治安法官。1858年卡罗琳举家迁移到悉尼,1859年至1860年她经常发表政治演讲,她呼吁殖民政府给移民分配土地,以使移民能够建立小型农场,她认为这样可以使移民安居乐业。卡罗琳在此期间发表了一部名为《Litter Joe》[7]的长篇小说,并连载在当地报刊上。

1865年阿奇博尔德·奇瑟姆陪同幼的孩子先回到了英国,次年她与儿子小阿奇博尔德也回到了英国。1877年3月25日卡罗琳病逝,阿奇博尔德·奇瑟姆也于同年8月去世。卡罗琳去世之后,她与后来去世的丈夫安葬在家乡北安普顿。夫妇两人共有8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养大成人。

1966年至1995年流通的背面印有卡罗琳图像的5澳元货币

注释[编辑]

  1. ^ TIME-LINE — CAROLINE AND ARCHIBALD CHISHOLM
  2. ^ 存档副本.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3. ^ Walker, Carole, A Saviour of Living Cargoes – The Life and Work of Caroline Chisholm, (Australia Scholarly Publishing, 2009; republished in Australia in 2011 by Connor Court Publishing; UK edition published by Wolds Publishing
  4. ^ Walker, Carole, See Chapter on "India" and Appendix 5: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Female School of Industry"
  5. ^ O.M. Flynn, "Caroline Chisholm, the emigrants' friend,"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Catholic Historical Society 3 (2) (1970), 1-7
  6. ^ Comfort for the Poor.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7. ^ 'Little Joe', The Empire, Sydney, 23 Apr 1860,.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