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炎帝陵 (山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炎帝陵俗稱為皇墳[1],又稱神農冢高平炎帝陵,位於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2][3],是全國四座炎帝陵之一。

此處建築先後確定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神農炎帝文化研究基地」[1]。被認為對山西開發炎帝文化旅遊項目,「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陵後有元代所建的五穀廟,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編輯]

炎帝陵的建築年代無從考證。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神農氏興,受炎帝參盧禪,封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因院內留有一棵周長為6.5米的柏樹根,有學者推測,距今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或據北宋《太平寰宇記》推測炎帝陵在北宋或其以前已成規模。正殿一柱礎考證為唐代之物,建築歷史或在唐代之前[2]

明朝成化年間的《山西通志·卷五》記載,元初對廟宇進行擴修。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政府曾遣官祭祀,並下詔禁采樵。每年派官員祭祀。明朝嘉靖年間《續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宮記》記載:「炎帝神農氏陵廟,歷代相傳,載在祀典,其形勢嵯峨,林木深陰久矣,吾邑封內之勝跡。」朱載堉《羊頭山新記》稱:「羊頭山之東南八里曰故關村,村之東二里曰換馬鎮,鎮東南一里許有古冢,垣址東西廣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2]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對炎帝陵廟進行修繕。道光年間再度修補。當時陵廟規模為東西100米,南北約170米,占地1.7萬平方米。分為上下兩院格局,後為炎帝陵墓,四周有圍牆。中軸線上分列有舞台、獻台、甬道、正殿、拜亭、鐘樓等建築[2]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神農鎮人民政府在原址對陵廟大殿、廂房、院落進行初步整修[2]。2013年5月20日,當地啟動炎帝陵修復保護工[3]。2016年,完成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1]

建築[編輯]

炎帝陵內有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生員申道統立」[1]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張雯寧. 李艷鶴 , 編. 两岸交流基地纵览:高平市炎帝陵. 團結網,來源:團結報. 2018-05-22 [2023-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1)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六章 炎帝陵;第三节 高平炎帝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陕西省志 第八十卷·炎帝志》.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三秦出版社. 2009 [2023-04-21]. ISBN 9787807366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0) (簡體中文). 
  3. ^ 3.0 3.1 3.2 高平市启动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 高平市人民政府網站. 2013-05-23 [2023-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6) (簡體中文). 20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高平市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日前啟動,海峽兩岸各界知名人士齊聚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五穀廟共同見證[……]保護和開發高平炎帝陵項目是山西炎帝文化旅遊的重要核心資源,對於融入山西晉北五台佛教、晉中晉商文化、晉東南炎帝文化、晉南根祖文化、太岳紅色文化大格局,構建山西炎帝文化圈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