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乂(3世紀—?),字叔元[1]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曹魏官員。

生平[編輯]

曹魏滅亡蜀漢後,巴蜀發生了鄧艾鍾會的動亂,司馬昭前往長安,徵召王乂出任相國司馬,王乂之後升任大尚書,外任督幽州諸軍事、平北將軍[1]

其他[編輯]

祖納年輕時孤苦貧寒,生性非常孝順,曾經親自給母親燒火做飯。王乂聽說祖納美好的名聲,將兩個婢女送給祖納,任命祖納出任中郎[2]

家庭[編輯]

父親[編輯]

兄弟[編輯]

  • 王渾,曹魏涼州刺史、貞陵亭侯[3]

子女[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世說新語注·德行第一·26》:王乂別傳曰:「乂字叔元,琅邪臨沂人。時蜀新平,二將作亂,文帝西之長安,乃征為相國司馬,遷大尚書、出督幽州諸軍事、平北將軍。」
  2. ^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3. ^ 3.0 3.1 3.2 3.3 《三國志注·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案王氏譜:雄字元伯,太保祥之宗也。魏名臣奏載安定太守孟達薦雄曰:「臣聞明君以求賢為業,忠臣以進善為效,故易稱『拔茅連茹』,傳曰『舉爾所知』。臣不自量,竊慕其義。臣昔以人乏,謬充備部職。時涿郡太守王雄為西部從事,與臣同僚。雄天性良固,果而有謀。歷試三縣,政成人和。及在近職,奉宣威恩,懷柔有術,清慎持法。臣往年出使,經過雄郡。自說特受陛下拔擢之恩,常勵節精心,思投命為效。言辭激揚,情趣款惻。臣雖愚暗,不識真偽,以謂雄才兼資文武,忠烈之性,逾越倫輩。今涿郡領戶三千,孤寡之家,參居其半,北有守兵藩衛之固,誠不足舒雄智力,展其勤干也。臣受恩深厚,無以報國,不勝慺慺淺見之情,謹冒陳聞。」詔曰:「昔蕭何薦韓信,鄧禹進吳漢,惟賢知賢也。雄有膽智技能文武之姿,吾宿知之。今便以參散騎之選,方使少在吾門下知指歸,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歷散騎,然後出據州郡,是吾本意也。」雄後為幽州刺史。子渾,涼州刺史。次乂,平北將軍。司徒安豐侯戎,渾之子。太尉武陵侯衍、荊州刺史澄,皆乂之子。
  4. ^ 《世說新語注·容止第十四·15》:石崇金谷詩敘曰:「王詡字季胤,琅邪人。」王氏譜曰:「詡,夷甫弟也,仕至脩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