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CHih-See Hsie/交響協奏曲 (莫札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為小提琴、中提琴和樂團而作的交響協奏曲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作品
莫札特手稿
調性降E大調
目錄號K. 364(320d)
類型交響協奏曲
風格古典主義時期
創作1779年 (1779)
樂章三樂章:
  1. 快板,莊嚴地
  2. 行板
  3. 急板
配器
  • 小提琴
  • 中提琴
  • 管弦樂團

為小提琴、中提琴和樂團而作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 364(320d)是奧地利作曲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所作音樂曲目。

本曲作於1779年,是年莫札特正在歐洲遊歷,途徑曼海姆巴黎。 此前作曲家一直在試驗交響協奏曲之體裁,其體裁糅合交響曲協奏曲,而本作可視為莫札特對此最為成功的實踐。

配器[編輯]

本作品分三個樂章,為獨奏小提琴、獨奏中提琴、兩支雙簧管、兩支圓號(自然圓號)及弦樂組而作。其末樂章有一段單立的中提琴部分,對本作之豐富和聲歌手多有貢獻。

中提琴獨奏部分以D大調代替降E大調記錄,且此中提琴調高半音,是為變格定弦技巧的體現,[註 1]可呈現更為燦爛的音色。此種技巧於以現代中提琴演奏時不多見,而多用於使用復古樂器的演奏中。

樂章[編輯]

後世影響[編輯]

本部交響協奏曲有影響多名編曲者之使用其主題。1808年,有本作一未知歸屬的六重奏改編版以《大六重奏協奏曲》(義大利語Grande Sestetto Concertante)之標題由西格蒙德·安東·施泰因納德語Sigmund Anton Steiner出版。其全部六個聲部於六名演奏者之間平均分配,不以帶有伴奏的獨奏者之形式呈現。其亦將中提琴之部分改為以大提琴演奏。

威廉·斯蒂隆1979年所作小說《蘇菲亞的選擇》中有提到此《交響協奏曲》:作品中主角蘇菲於地鐵上遭陌生人猥褻,其後在廣播中聽見《交響協奏曲》之聲,是喚起其在克拉科夫的童年回憶而令其驟然墜入抑鬱之中。

本曲慢樂章即第二樂章的變奏見用於由彼得·格林納威執導而在1988年上映的電影《逐個淹死英語Drowning by Numbers》之由作曲家麥可·尼曼創作的原聲帶中。在劇本中每次溺殺之後亦可聽到原曲。

注釋[編輯]

 

  1. ^ 即在變格定弦技術下獨奏之中提琴被視為D大調下之移調樂器;實際上此部分中中提琴發出之音高(音樂會音高,英語:Concert Pitch)仍在降E調,正為作品之調式。以D大調記譜可使獨奏中提琴手在演奏中運用慣常使用之手指,不致為調高半音的獨奏樂器所惑。

延伸閱讀[編輯]

  • Mordden, Ethan. A Guide to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for Non-Musicians. 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0. 
  • Smith, Erik.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K. 364 (音像媒體說明). Oistrakh, David; Oistrakh, Igor; Moscow Philharmonic. DECCA. 1964. 

外部連結[編輯]

[[Category:降E大调作品]] [[Category:協奏交響曲]] [[Category:莫扎特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