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是指一個物種或分類單元已達以下狀況:
- 沒有化石紀錄,或是關於其存在的報告已停止出現[1]。
- 族群大小減少到無法於生態系中維持有意義的功能[2]。
- 族群大小已經不再改變,其中已經沒有個體可以進行繁殖,或者其族群過小,以致於無法避免會導致其適應度減少的近親交配以及遺傳漂變。
在IUCN紅色名錄中,一個不再有最近觀察紀錄,已經功能性滅絕的物種,除非真的確定最後一隻個體已死亡,否則會被歸類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近代功能性滅絕物種[编辑]
- 平塔島象龜(已滅絕)
參考文獻[编辑]
- ^ Extinctions in Near Time: Causes,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1999. Edited by R.D.E. MacPhee, Hans-Dieter Sues. page 202.
- ^ What is the link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Scientific Facts on Biodiversity. [200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