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咬合,又稱𬌗(Occlusion),是牙科術語,即是牙齿对应;通常是指上頜骨與下頜骨的牙齒對應,當咀嚼或休息時兩者的接觸時間。𬌗字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二任院長鄒海帆在1920年代、1930年代創造[1]。如果有咬合不良的情況,則會對牙齒及肌肉等造成問題。
安格氏咬合分類[编辑]
愛德華·安格是最先對異常咬合(又稱錯𬌗)作出分類的矯型學家,其主張的分類如下:
第一類咬合[编辑]
第二類咬合[编辑]
遠中𬌗:
第一次分類[编辑]
上排門牙咬在下排門牙的太過前方。
第二次分類[编辑]
門牙向後傾,兩側的牙齒跟門牙重疊。
第三類咬合[编辑]
近中𬌗:下排門牙咬在上排門牙的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