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啦啦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啦啦妹

啦啦仔和啦啦妹口头语:Lala zai、lala mui),或啦啦族,是一个马来西亚俚语,用来形容过份追求潮流,但却没有成熟的时尚触觉,以及表现出低俗浮夸、穿搭不适合自己风格的年轻人。[1] 一般而言,「啦啦」的言行举止会表现出教育程度不高,讲话经常刻意加入各种脏话,喜欢染发、刺青、穿环和前卫潮服,并经常留连潮流商品林立的购物商场及娱乐场所,相当于香港所谓的MK文化

一般认为啦啦文化起源于吉隆坡金河广场,即是马来西亚最早建设的时尚购物商场。[1][2]不同年代的啦啦与其时的潮流文化有连带关系,1990年代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电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湾偶像剧的高潮时期;2010年代之后由韩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欢模仿当代流行偶像的发型及服饰装扮。现今则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带盛产「啦啦仔」的偏见,认为当地青年的装扮风格大多浮夸俗气,如纹身、染发、背「阿窿包」(斜背或侧背式长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3][4]

“啦啦”一词与某种海鲜俗称同名,即是“蜊仔”(lâ-á)[5];与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称为“西蚶妹”(siham mui),即“蛳蚶”(sai-ham)。但不确定“啦啦文化”与其之间是否有关系。有一种间接的解释认为,或许是因为蛤蜊为海洋生物,而大海「丰富多彩」,因此用来指称染发鲜艳、穿着花哨的年轻人为“啦啦族”[2]。也有认为“啦啦”本身并无实际含义,可能是源自马来西亚式华语英语中的常见语气助词 “啦”("la"/ "lah"),暗指这一群体教育程度不高,口语中经常掺杂许多非正式的语助词。

另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邓雁霞.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星洲网.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中文(马来西亚)). 
  2. ^ 2.0 2.1 李系德. 金河广场书香vs啦啦文化. 星洲网. 2019-11-11 (中文(马来西亚)). 
  3. ^ “新山都是啦啦仔!” 受访青年:装扮属于个人风格. 中國報. 2019-05-12 (中文(马来西亚)). 
  4. ^ 【柔佛人头条】“我们没闹事不是“啦啦仔” ” 喜欢文身染发有个性. 中國報. 2019-05-13 (中文(马来西亚)). 
  5. ^ 李成钢. 从蜊仔到啦啦 | 龙门阵 | 评论.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3-02-14 (中文(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