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十字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外十字門
1912年的地圖,可見內、外十字門

十字門,舊澳門水域名稱,距澳門半島南部10餘里,指澳門半島氹仔路環為東岸,對面山(即今加林山)與大、小橫琴為西岸,中間的水域,曾為葡屬澳门海域。在明清時期,此水域是外國商船的重要航道及停泊點和對外海防要塞之一。

沿革

[编辑]

景炎年間,南宋軍與軍曾在十字門水域發生十字門海戰而載於史冊。據《澳門記略》所載:「濠境澳之名著於《明史》,其曰澳門,則以澳門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門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形成十字標誌水域的「四山」指的,分別是路環疊石塘山氹仔小潭山、大橫琴山和小橫琴山[1]。氹仔、路環和大橫琴、小橫琴之間的水域指外十字門;澳門半島、氹仔、小橫琴和對面山之間的水域則為內十字門

據《廣東通誌》記載,十字門是通往廣州的重要航道,為來華貿易外國商船的駐泊點[2],故中國政府曾設十字門汛負責海上防衛,可見十字門為昔日中國的海防要塞之一。在《香山縣志》亦描述其水域狀況:「十字門為最便泊船處,以東面有二高島:南曰九澳,北曰大拔。九澳與大橫琴東北角之間,有甚窄水道,僅深二十四尺。至近大拔處,僅深九尺至十尺。又大拔以西與馬格里勒以東,其間深三拓半至四拓之處,亦便泊船。」[3],昔日的十字門屬香山縣管轄,外國商船必須經由此水域出入及停泊,中國水師會視察此對外重要水域。十九世紀中,英國人已掌握了十字門的潮汐、風向、淤積等情況。

及至20世紀中期起,廣東省珠海市與澳門先後進行填海工程。珠海方填海連接大、小橫琴島,澳門則興建路氹連貫公路並發展路氹城填海區。自此,外十字門的東、西通道已被堵塞,十字門的十字基本上已不復見,真正的十字門水域已名存實亡,地圖只餘下夾馬口水道之名稱。

歷史價值

[编辑]

對中外考古學界而言,由於十字門水域曾發生海戰,其內之沉船存在著重大的歷史價值[4]。不過由於各樣因素,至今仍未進行考古打撈。除此之外,澳門因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和東西方國際貿易的中繼港,十字門對明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展起了積極作用[5]。由於十字門所在曾是葡屬航道,荷蘭英國葡萄牙亦曾在此澳門水域上進行爭奪[6]。對研究中國歷史和中西方交流史方面,十字門都有其歷史研究價值。

參考來源

[编辑]
  1. ^ 十字門和海防要塞,路氹掌故,ISBN 99937-25-02-1
  2. ^ 十字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澳門百科全書
  3. ^ 同治《香山縣志》的“大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澳門日報,2008年7月27日
  4. ^ 古戰場十字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評論新聞,2007年2月1日
  5. ^ 古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啟臣文集(二)》,於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8-03-16 轉載
  6. ^ 西方列强对澳门贸易的争夺[永久失效連結],国家数字文化网